第22章 绒毛补偿(2 / 2)

三度穿梭 骑着月光鱼 749 字 8个月前

“耳道攻击。”

“嗯?”美女有点懵。

“主角是把它当作偷袭手段,但我认为,可以用来帮助老人。”

“怎么做?”灵犀来了兴趣。

“先看原理,外耳廓收集音波,通过外耳道、鼓膜、三块小骨和灰红色软体的振动与传递,刺激长短不一的底部绒毛,以不同频率与幅度摇摆,产生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形成听觉。”

“你的意思是......”数字人若有所悟。

“老人的听力不好,是由于机体老化后,绒毛的摆动不足。

常用的助听器由传声器、放大器和耳机组成,通过把声音转换为电信号,放大后转变为更强的声波。

三等社区的绝大多数老人,根本买不起昂贵的助听器,于是把听不清楚,当作人老的正常反应,不予理会。

如果能掌握声音与绒毛摆动之间的关系,修改普通耳机廉价的微型芯片,对绒毛扰动不足所造成的负向变化,予以补偿,就能让老人恢复听力。”

“呀,看不出来,乘风,你还是一個发明家。真是一个好主意,比助听器提升音量精妙,但实施起来会很难。”

“为什么?”

“每个老人的绒毛受损情况不同,你如何用耳机判断这种差异,以进行针对性的补偿?”

“要想廉价,就不能过于个性化,需要忽略细小差异,主要针对多数老人的共性问题。”

“也不见得,可以设计一个App,当老人拿到耳机后,先测试听力,就能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好主意,那就开干,先建立正常人的绒毛振动基线。”

“就拿伱做样本。”

“第二步,制作长音频,收集大量老人试听后的反馈,找出相同点,并同步探测,当他听不清时,绒毛扰动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

“然后设计模型和算法,输入数据源,推算如何用微型芯片,来补偿受损绒毛引起的信号丢失。”

“随着耳机和App的大规模使用,会收到越来越多老人的信息,从而形成正反馈,用更多数据优化算法,以得到更精细的耳力补偿。”

“有了这套逻辑,只需建立模型和算法,就可以参赛。用仪器探测绒毛摆动的工作,交给蕊桦生物。”

“乘风,我隐隐感觉,成千上万块在向你招手。”数字人幽默起来。

次日,二人攻关小组完成论文,将创意发送到主办方指定的邮箱。

“灵犀,前天晚上我梦到武将,他在武科举比试中,成为榜眼。

我记不住其他人的出手,唯独对欧阳飞的力量、刀势和刀法,颇有体会。我发给你,你把它作为运算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