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也有个别可能留用中枢,成为赵宋朝中重臣,就如崇简一般。
这一次,不像上次倡导以蜀治蜀,以安宁地方为主。
这一次,更多是从江南的长远经营与发展出发,未雨绸缪,做了一些针对性设计。
力主和平收复江南的崇简,更是对江南给予厚望。
须知后来南宋的主体就是现在的江南国,据此抗击强横的金军、横扫天下的蒙古军长达百余年。
接下来就是顺利交接,避免大的波折,真正做到兵不血刃。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因此当崇简听到朱令赟三个字时,立即给予了特别关注。
接替林仁肇为镇南军节度使的朱令赟率军前出湖口(江西湖口),自然也要安排专人去晓谕归宋事宜并换防。
崇简依稀记得,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就是依仗有这个朱令赟来援,使得李煜顽强抵抗了许久。
援军与宋军最后在皖口(安徽安庆西)展开大战,仅朱令赟方兵力就号称十五万。
最后宋军取胜,金陵援绝,李煜才出城投降。
这是一场标准的消耗战,如果在北伐之前,南边都是这样的打法,封桩库搜刮再多的钱都没意义。
保存百战精锐的有生力量,以便有朝一日用于北方,要比其他的一切准备都重要。
这是崇简带着后世人视角得出的结论。
北宋至少自真宗朝起,名将凋零,百战精锐十不存一,澶州之役已经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哪里还有余勇北问幽燕。
即便后来稍好一点的西军,也是以战养战,在与西夏的拉锯战中锻炼出来的。
因此崇简有一种紧迫感。
相比于爱财的赵二,他更爱惜军力。
因此,为了避免意外,崇简立即主动请缨,要求亲自去会会那位江南最后的名将。
他抽调了老熟人刘宝带队,并且要求徐铉带着诏令和他一起动身。
可能的话,他恨不得把李煜绑在战马上,和他一起去。
如今的刘宝,也今非昔比,早已获封从五品的骑都尉,任殿前马军都虞侯,这一次,也奉调从征。
随着二人职位的上升,崇简与刘宝私下来往越少,渐渐地就不再互通问询。
这并不是疏忽,而是刻意为之。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赵二对武将猜忌甚重。
以文制武是当然之义,但文武勾连却绝对不能容忍。
以前二人都是小角色,入不了赵二法眼,现今虽说还够不上重臣级别,却是手握实权的文武臣子,难免会引起猜想。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来往。
但眼下任务重大,崇简需要找一个熟悉的人,如遇意外,能够打配合。
比起那些开国名将,刘宝本事不算大,但心思活泛,见微知着,正是此行最佳人选。
一番安排后,崇简等三人带走了最大的一股宋军,近二万人。
其实真要打起来,这点人最多只能抵挡一阵,因为对方动辄以十余万计数。
之所以多带一点人,仅基于下述考虑。
只要交接顺利,要填补那么一支庞大军队空出来的布防位置,宋军人数太少肯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