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宋人的动作这么快,这是怎么回事,赵匡胤新丧,按理宋军会回师,没想到反其道而行之,打了北汉一个措手不及,也让我们来不及施以援手。对此,诸位怎么看?”
萧绰坐在床榻前,回头问众人。
这女人不过二十多岁,正是花样年华,很有些回目一笑百媚生的风采,看得一众男子暗自吞口水。
其中更有大逆不道者,暗自为这女人可惜,如此青春,居然守着一个病秧子,太可惜了。
其中据说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还是她的青梅竹马,两人有过婚约,后来却让位与皇室联姻。
于今相见,各有怀抱,但不妨碍二人间多了一份心心相印,暗地里相互支持。
“皇后娘娘,依臣愚见,北宋必然出了能臣,其杀伐果断与谋略不输于柴荣、赵匡胤,才会出其不意,反常道而行之,让北汉倾覆于一遭。”
果然,是时任上京皇城使、遥授彰德军节度使的韩德让最先站出来回应萧绰。
其余诸人皆点头称是。
那些老臣,是看在韩匡嗣的面子上附和他的,年轻一辈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大多认可他。
“韩大人说得好,今后这人可能就是辽国的大敌,得好好琢磨琢磨,预为之备。”
北院大王耶律斜轸接着道。
他这话,既有为韩德让背书的因素,也显示了谋国者的良好意识。
“呵呵,有没有可能就是一种巧合呢,其实根本就没有你们说的那种人。”
说这话的是耶律贤适,地位不比韩匡嗣差。
这话让人没法反驳,毕竟韩德让的话,就是建立在猜想基础上。
“臣想起一件事。”
一直沉默的耶律休哥突然抬头道。
惕隐耶律休哥在年轻一辈中不显山不露水,地位不突出,却属于亲信。
当时有一种说法,叫“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能够参与宗族事务,在皇族一系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呵呵,说来听听。”韩匡嗣鼓励道。
这是为子侄辈站台撑腰。
“就在前不久,赵匡胤还在世时,那时刚发动五路宋军征伐北汉,我当时匹马单骑南下,就是想观察形势,料敌虚实,好为……今后做准备。”
说到目的,耶律休哥变得含含糊糊。
他还只是个惕隐,既没有领兵,也没有名正言顺参与军国大事的名分,所以不好说自己为何关心宋军虚实。
“好,有远见。”萧绰以直截了当的赞赏来表明自己态度。
早就该重用这一批年轻有为的干臣。
这是萧绰的心里话,只是当着一批年纪渐渐老迈的重臣,不好宣之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