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宁在备考的时候还有想象过,云国现在北有蛮族,南有匈奴,还以为会出现一些抗蛮驱匈的问题,让考生进献自己的策略,因为这才是云国的当务之急。</P>
可随后,杜宁又意识到蛮族与匈奴都是突然进攻边关,对于参加府试的学子而言,多数人都对蛮族与匈奴并不了解。</P>
打仗讲究策略,但策略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P>
就犹如治病一般,一个大夫不了解疾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P>
若是胡乱猜想乱用药,到时候不仅仅只是解决疾病,还有可能带宿主一并干掉,从根本上彻头彻尾解决问题。</P>
那太可怕了!</P>
想通了这一点,杜宁也就是释然了。</P>
“如果府试中的策论没有出现关于解决边关的题目,就有可能会在州试的科举中出现。”</P>
杜宁心里如此想,决定在将来的课余时间,得抽空多关注一下这些家国大事。</P>
特别是蛮族与匈奴,杜宁在有空的时间,都要多少了解一下。</P>
万一在将来的州试之中出现关于蛮族与匈奴的题目,杜宁也就可以从容应对,而不至于临时抱佛脚。</P>
杜宁看着“治国”二字题目。陷入了思考。</P>
若是写治国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角度。</P>
皇帝角度、官吏角度,以及百姓角度。</P>
若是以皇帝的角度写治国策,就能让文章体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足以在众多文章中占据上乘优势。</P>
但这容易犯忌讳,因为有可能会被考官指责为揣测上意。</P>
三国时期的杨修是怎么死的?</P>
他不就是认为自己很聪明,觉得自己是曹老板的知己一般,时刻猜出曹老板心中所想,所以才屡次作死,最后被曹老板抓住借口斩了么?</P>
杨修自以为了解曹操的心思,却不知曹操最忌别人了解他的心思,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P>
这种人脑子确实聪明,却只是小聪明,但行为却愚蠢的可笑。</P>
杜宁想了想,当今泓轩帝尚且年幼,站在其角度进献治国策确实能让文章达到上乘,但事后万一被指责揣摩上意,绝对会的得罪朝堂上的文武官员。</P>
这不是聪明之举。</P>
既然不适合以皇帝的角度写治国策,就只能考虑从官吏角度治国。</P>
官吏治国,不仅要服从皇帝颁布的政令,还得做到施行这个政令让百姓们安居乐业。</P>
然而对于多数的官吏来说,只要能够讨好上位爬上去,谁管下面人的死活?</P>
因此时常会出现官员阳奉阴违的情况,也会闹得许多民怨沸腾。</P>
从官吏的角度来治国,无非就是服从皇帝命令,实施朝政,上顺天子,下安黎民。</P>
小书亭</P>
这种拍皇帝马屁的文章,肯定会有许多考生去写。</P>
特别是那些追逐名利的读书人,就差把自己的脸贴到别人的屁股上了。</P>
杜宁想了想,只能是选择以百姓的角度来破题。</P>
以百姓的角度治理朝政,显得格局会很小。</P>
但却能写出无穷无尽的可能,能够引经据典的内容也很多。</P>
杜宁酝酿一下思路以后,开始破题献策。</P>
“君王之治在于朝,官吏之治在于民,民之治在于社稷,然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臣以为然,欲治其国,先知其民所欲,而后整顿吏治,推行政令。”</P>
杜宁先是讲述了一遍皇帝、官吏,和百姓的关系,通常都是皇帝治理官员,官员治理百姓,百姓治理土地。</P>
这是一个治理的顺序。</P>
而杜宁认为,治理国家的要点不在朝堂,而在于最基础的百姓。</P>
你能让百姓吃上肉,那无论是官吏还是皇帝,伙食肯定会比百姓更好,不可能会差。</P>
反过来看就不一定了,皇帝和官吏大鱼大肉吃喝,不见得百姓也能过相同的日子。</P>
因此,杜宁站在百姓的角度答题,引用《孟子》所言,围绕治国主题献策。</P>
“民强则国强,民富则国富,民智则国智……”</P>
杜宁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也提供了一个治国的思路。</P>
想要治理国家,首先得要站在百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百姓吃不起饭,你就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P>
百姓需要一个有才干的人做父母官,就挑选清廉的官吏前往任职,这样一来就能顺应民心。</P>
民心所向、所往、所欲,才是治国的中心。</P>
有了这个中心,治理朝堂就有了一个标准。</P>
如此百姓兴旺,国家昌盛,何愁天下不能平?</P>
写完《治国策》的时候已经到了傍晚。</P>
才气跃动而出,高达四尺。</P>
文章镇国!</P>
但下一刻,这股异象就被圣庙的力量封住,以防止打扰到其他的考生。</P>
杜宁长长的松了口气,解决了这两篇文章以后,顿时感觉自己轻松了许多。</P>
经义和策论实在是太重要了,占据了太多的分数,只要拿下经义和策论,就有很大的几率中榜了。</P>
杜宁稍作休息,在吃过士兵送来的晚饭以后,去答剩下来的试卷。</P>
第二天上午。</P>
杜宁答完所有的试卷,又重新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以后第一个离开了考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