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十,黎明前的黑暗</P>
风轻日暖。</P>
适宜,举行考试。</P>
尤其是一场重要的考试——殿试!</P>
这可是古代科举制度的顶峰环节。</P>
据史书记载,载初元年的二月,就在武则天即将登基成为皇帝之际。</P>
她便在神都洛阳的紫微城洛城殿,亲自主持策问贡士的大考。</P>
各地才俊,纷纷汇聚于这座神都。</P>
也正是在这时,“状元”这一让人无比向往的称号应运而生。</P>
对于广大读书人来说,殿试具有特殊的意义。</P>
毕竟,他们苦读多年,所求正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P>
在殿试这一天,众多读书人终于有机会亲眼见到他们的“大老板”。</P>
此刻,皇宫之外,东方还未显露出朝霞,天色尚昏暗。</P>
然而,众多士子已经早早在此等候。</P>
相较于省试那种庄重严肃、煎熬人心的氛围,殿试的气氛却显得较为轻松。</P>
不少士子在兴奋地攀谈交流,扩展人脉,似乎并不怎么紧张即将到来的考试。</P>
的确,整体氛围是比较轻松的。</P>
毕竟,只要顺利通过殿试,没做出什么愚蠢之举,</P>
哪怕最终排名垫底,也同样是同进士出身,至少能够谋个小官来做,</P>
未来的前途依然光明一片。</P>
早年间,大宋初创时期,殿试还属于选拔淘汰性质的考试。</P>
淘汰比例并不固定,全凭皇帝的心情决定。</P>
然而,即使录取率最多也不过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二。</P>
于是乎,出现了许多在省试中过关斩将的考生,到了殿试阶段却因皇帝一时不快,屡遭淘汰的例子。</P>
如词坛大神柳永,他曾写下“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样的诗句,</P>
这让宋仁宗心生不满。</P>
于是,宋仁宗批示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并未认真审阅他的策论文章,直接将其除名。</P>
柳永擅长填词,性格软弱,虽对宋仁宗恨之入骨,却也无可奈何。</P>
他只能在诗词里宣泄一下愤怒之情。</P>
然而,有个人与柳永不尽相同,名叫张元。</P>
张元在连续几次殿试失利后,终因无法忍受,愤而出走,投身到了西夏。</P>
在那里,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受封为侯并担任宰相。</P>
并在好水川战役中辅佐李元昊,一举击败宋军。</P>
此战,宋军遭受惨败,阵亡人数多达一万多人。</P>
战场上,张元踏着满地宋军尸体,趾高气昂地题下一首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P>
他在诗中不仅阴阳怪气地质问宋军统帅韩琦,签名时还特意列出一大串西夏官职:“(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P>
张元这般用宋军的累累尸骨换取功名的行为,固然为人所诟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