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淡淡地说(2 / 2)

“立德、立功、立言”源自《左传》:“最高境界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创立言论,即使时间长久也不会废弃,这就是所说的不朽。”</P>

唐代的孔颖达对这三不朽做了阐释:</P>

立德是指创立制度,惠泽大众。</P>

立功是拯救危难,对时代有所贡献。</P>

立言是指言辞精要,道理充足足以流传。</P>

换言之,立德是道德品质,立功是功绩业绩,立言是着书立说,流传后世。</P>

立德最难,不仅要个人品行端正,还要建立一代典章,开创风气,为千秋万世制定道德法规。</P>

达到立功的标准,基本就算历代文人的楷模了。</P>

为国家,为人民,扶持社稷!</P>

同样的,这三者都是王阳明一生追求,生死无悔的。</P>

苏墨想到王阳明之后的经历,心中豁然开朗。</P>

成为王阳明是因, 在这个世界立德、立功、立言,成就圣人,弘扬心学传统,就是果!</P>

“既然这个世界存在,我的决心也是真实的!三拜之后,不负这片江山!”</P>

苏墨心意通透,走到铜镜前,认认真真地对着镜中的自己行了三个长揖,走出房间。</P>

拜王阳明,也是拜自己!</P>

****</P>

“大人,那些贼人招供了,惟乾让您到后院去。”</P>

门外,站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P>

看到苏墨出门,年轻人连忙行礼,恭敬地说。</P>

“文蔚,你以后称呼我为先生就好。”</P>

苏墨目光一闪,微笑道。</P>

从王阳明的记忆中了解到,这年轻人名叫聂豹,字文蔚。</P>

王阳明在赣南任巡抚时,常常讲学论道,播撒心学的种子。</P>

这年轻人虽然没有正式拜王阳明为师,但对他极为敬仰,常来帮忙。</P>

这种人,王阳明见过不少,并未特别留意。</P>

反正,他开大课也不收钱,想听就听,想学就学吧。</P>

苏墨记得,这人是明朝着名清官,能力也很强,一直做到了兵部尚书。</P>

一生正直无私,弹劾贪官数十人。</P>

清廉如水,被冤枉入狱时,连押送到京城的路费都拿不出来。</P>

离职期间,为了生计,只能跑去教书混口饭。</P>

也许,他的教学水平其实很高。</P>

他的学生中,甚至出了一位嘉靖后期的内阁首辅徐阶。</P>

苏墨现在要做事情,这种人才还是值得关注的。</P>

“多谢先生!”</P>

聂豹一愣,欣喜若狂,就要下跪。</P>

“正事要紧,不必多礼。”</P>

苏墨淡然一笑,轻轻拂袖,托住了聂豹的身体。</P>

“???”</P>

“先生等一下我!”</P>

聂豹眼前一花,只见苏墨的身影凭空消失了。</P>

他吓了一跳,连忙小跑着向后院冲去。</P>

****</P>

“你就是新任巡抚王守仁?还不快放了老子!”</P>

“对,我们不过是杀了几个奸商,没杀你妈,也没睡你老婆,抓我们干什么!”</P>

“再啰嗦,教主大发雷霆,让你全家一个不留。”</P>

后院里,绑着七八个大汉。</P>

看到苏墨走来,他们一个个出言不逊,嚣张至极。</P>

“先生!”</P>

见到这情景,一个书生模样的男子露出尴尬,向苏墨行礼。</P>

“惟乾,怎么回事?”</P>

苏墨挥手,淡然问道。</P>

这书生叫冀元亨,字惟乾,算是王阳明的亲传弟子。</P>

王阳明上任后,他见老师身边没什么可用之人,便跟着来了。</P>

一边听课自学,一边料理一些事物。</P>

苏墨的印象中,此人和聂豹是一同考中进士的。</P>

“这些盗匪自称日月神教的人,通判……就让弟子请您过来了。”</P>

冀元亨轻声说道。</P>

当时,南方地区盗贼四起,各自称王,嚣张无比。</P>

离奇的是,前任巡抚文森见到这群盗贼不好惹,竟然装病离职……</P>

于是,贼首谢志山竟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等地。</P>

结果,官兵也是相当无能。</P>

连堂堂赣县主簿,居然也死在了这群盗贼手上。</P>

谢志山觉得自己厉害得不行,自称“征王”,打算一路杀进京城。</P>

就在这时,王阳明被朝廷调来,接替文森,担任巡抚。</P>

这几个大汉是谢志山手下小弟的小弟,在抢劫商人时被官兵抓住。</P>

“让刑知府过来见我。”</P>

苏墨皱眉,淡淡地说。</P>

“大人,这群贼人该如何处置?”</P>

一旁的通判连忙请示。</P>

“行凶杀人之事,证据确凿了吗?”</P>

苏墨瞥了他一眼。</P>

“人证物证俱全,他们也供认不讳。”</P>

通判脸色扭曲,无奈地说。</P>

如今的江湖人士,极其嚣张,根本不在乎朝廷。</P>

“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应当用重典,直接斩首吧。”</P>

苏墨目光一闪,淡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