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正健终于清理完爬回城头,朱元璋紧绷的心刚要放松,</P>
却见他又吊着绳子悬在了城墙上。</P>
这家伙上上下下究竟在搞啥名堂,他难道不知道有人会担心他吗?</P>
但朱元璋也注意到了,朱政第一次下去时,确实在清洗城墙,抹去痕迹,第二次则似乎在墙上涂涂抹抹。</P>
瞧着朱政这样来来回回地忙活,朱元璋心里那叫一个煎熬。</P>
于是,在这一瞬间,他做了个决定。</P>
不管这次朱政给自己送啥生日礼物,他都得好好教育一下这小子。</P>
当然,关心朱政的不只有朱元璋,见他爬上爬下破坏“神迹”,好多人不乐意了,纷纷捡起手边的东西朝朱政扔去。</P>
不过,见到朱政第二次上了城墙,然后又安然无恙地下来后,围观的百姓都被惊到了。</P>
因为这时,城墙有了新变化,原本消失的文字处,文字竟然在眼皮子底下变得清晰起来。</P>
这一变化恰好发生在正中央,之前的“必”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字。</P>
于是,尽管城墙上仍是五个字,但其意却已截然不同。</P>
“皇爷爷,我真的想不出妥善的办法。”</P>
“怕处理不好,反而引发更糟的结果。”</P>
这时,朱元璋完全放心了,不动声色地抹去额头上汗水,揉了揉朱允炆的头发,安慰道:</P>
“没事,真想不出来就别勉强自己。”</P>
“想想自己擅长的也行。”</P>
“你现在抬头看看。”</P>
朱允炆闻言仰头一看,才发现先前担心的问题似乎已经迎刃而解。</P>
只见原来写着“天必灭大明”的城墙,此刻变成了“天不灭大明”。</P>
“皇爷爷,这招真是太绝了!”</P>
“就这么解决了?”</P>
“能想出这办法的人真是天才啊!”</P>
“虽只改了一个字,但这话的意思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
听见朱允炆如此评价,朱元璋心中满是自豪。</P>
先不说朱政那行动力和勇气,不顾危险,亲自上城墙解决问题。</P>
单凭他敏锐地第一时间发现幕后黑手用蜂蜜制造恐慌,就足以说明朱政的机智。</P>
更何况,朱政正是利用这点,不仅成功破除谣言,阻止了恐慌扩散,还为大明挽回了一局名誉。</P>
老实说,朱元璋自己都没想过这种解决方式。</P>
在他看来,这些字是万万留不得的,必须第一时间派人清除。</P>
尽量减少目睹者,然后张贴告示,说明情况,禁止议论,同时悬赏捉拿白莲教。</P>
但显然,朱政的办法更高一筹。</P>
且一举多得。</P>
既直接消除了百姓的恐慌,也为后续工作铺平道路。</P>
省时又省力。</P>
对于那些迷信的百姓来说,更是当头棒喝。</P>
不是信这是神明预警吗?</P>
那就让你亲眼见识预警是怎么造出来的,若不信,那就啥也不要信;如果你真要信点啥,那就只能信大明。</P>
效果立竿见影。</P>
这边朱政刚改完字不久,原先准备烧香拜佛的百姓纷纷起身,熄了香,灭了火。</P>
朱元璋见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P>
他沉思片刻,想到了对付白莲教的办法。</P>
直接把他们的阴谋诡计摆在百姓面前,看还有谁会相信他们,成为其信徒。</P>
毕竟,他相信,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都不愿意被骗。</P>
“小五,启程回宫吧。”</P>
“还有,你顺道打听一下,咱孙子是怎么说服那些士兵听他指挥的。”</P>
“是,皇爷,我这就去办。”</P>
朱元璋了解了事态发展后,便直接返回。</P>
随后,一个锦衣卫匆匆前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