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追岩羊,麂子,獐子,曾几次来到这片山岭的外围,又因为猎物到手或跑得无影无踪而未深入。这一次,他追一只麂子,又再次到了这片荒岭外围。那麂子到了山林边上,好似在等他一样,突然驻足观望。
这片区域他曾在幼时与父亲进入过,长长的,略带弧形的八月瓜,外形有些像芭蕉,比之芭蕉要大要长,熟透了之后,开着敞口,那种香甜可口,世界上没有任何水果可以与之匹敌。
森林中,时不时乍现的杨梅树,那杨梅果实颗粒较小,水汁也少些,但那甜就非比寻常了。
红透了的柿子,在浅坡上,除几棵高大的外,大部分都低矮,触手可及。
那麂子正在仰头张望,当他靠近,就又跛着足,朝前跑去了。
当追到一棵板栗树下的草丛中时,他看见一个老人,缩瑟在地上,身体不停抽搐,脸上极度痛苦。
他的记忆,好像这里的山野从来都是满山遍的雾气水珠,到处湿漉漉的。
老人时不时哼一声,双眼微闭,好像已经意识模糊。
他很是意外和吃惊,在这旷野之外,怎么会有人迹呢?内心的善良早已使他把麂子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赶紧加快脚步,走到老人身旁,蹲下身去,把老人扶了起来。
在呼唤和摇晃中,老人恢复了一些意识,含混不清的说了一个饿字,并指了指自己的肚子。
他山野生存能力超强。马上用随身携带的弯廉,在树下的丛间撸来许多的干草,一部分让老人铺盖;一部分升起了一堆篝火,让老人烘烤。
他摘来八月瓜,熟透了的柿子,喂给老人吃。又打下板栗来,在火里炮烤,熟透了之后,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既解馋又当饿。
他与老人的交谊就此开始了。老人叫易林刚,是一位南下的老干部,也是旧时代的大学生。
离此地三十里,有一个牛房,关着某农场的三十几头牛,因为某事,老人被贬到牛房,与另两个老头一起,负责看守和放牧这些牛。
那天,他把所放牧的牛放到了荒野里,没想到多年的胃病突然发作,险些要了他的命。
一老一少遂成忘年交,黎兴成发现,老人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目光深邃高远。于是恭敬佩服之至,每日无论刮风下雨,绝不耽误他出现在老人身边,好似随时听候调遣使唤的子女或学生。
老人也惊喜而意外地发现,黎兴成这个后生,不仅眉清目秀,干净整洁,更兼天性温和,品行过人。
由于牛的数量大,不宜集中放养,农场决定在那片无人的山野,搭建一个牛房,让老人在这片水草丰美的地方,单独看守和放牧十头水牛。
农场派了七个壮劳力前来,刀斧并进,锯刨同舞,一天时间,散发着草木清香的长长的宽敞的牛房就落成了。
从此,字迹历来娟秀漂亮,知识基础比较扎实牢固的黎兴成,遇到了他人生当中最好的老师,不仅教给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教给他做人的道理。
一晃,三年过去了,这对情同父子的两个人,不仅建立起了深厚,浓郁的感情,也彼此有了对对方的深刻认识和了解。老人,满腹经纶,正派沉稳,心怀民众;青年,温文尔雅,诚实守信,品质优良。
不久,老人接到通知,恢复职位,返回城市,走马上任。临行,他怜爱的轻拍已哭成泪人的黎兴成的头,一字一顿的说,“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像你这样基础扎实,能够提笔成文的人,岂会埋没?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有见面的机会。”
说完这话,老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了。
黎兴成泪眼婆娑,飞跑着爬上山梁,看着老人和前来接他的人们的背影,直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大山的拐角处,他还蹲下来不停啜泣。
半个月后,当地地区行署发来一份公函,一层层转送,最终由公社秘书在大队支书的陪同之下,将公函直接送达黎兴成手中。
公函上通知,黎兴成同志,接通知后,请速到地区行署计划委员会报到。
老人果然慧眼识珠,青年也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
现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黎兴成,便是谦谦君子的那位青年。
由于黎兴成是卻明的远房亲戚,这段佳话,卻明不仅记忆犹新,而且从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