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9 章(【碰到一块】...)(1 / 2)

王安石的表情很快从“让我看看这位小友的巨作”变成“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接着他深吸一口气, 指着后面的“靖康之祸”和吴普两人探讨起来,询问这是什么祸事。

吴普和冯梦龙对视一眼,目光落到了蒲松龄身上。

吴普一本正经地道:“您最会讲故事, 您来给临川先生讲讲。”

蒲松龄表示自己对历史没兴趣, 自己不熟!

吴普看向冯梦龙。

冯梦龙一脸唏嘘地转开脸, 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他虽然对历史很感兴趣,但他还是不忍心在老王面前讲那什么靖康之祸。

用后世人的眼光来看, 老王的想法其实挺先进来着, 比如什么宏观调控(市易法)、贷款种地(青苗法)、民兵不脱产训练(保甲法)。

可惜新法内容涉及范围特别广,偏又落实不太到位,既脱离了群众,又没能平衡各方势力。最终不仅没成功, 反而还引起一连串互殴式的党争!

吴普就给王安石讲了讲,说北宋最后出了两位皇帝,一位叫宋徽宗, 一位叫宋钦宗。

宋徽宗是个书画高手,写得一手流传千古的瘦金体, 堪称一代风流皇帝!

王安石听得眉头直跳。

一个当皇帝的, 别的方面才艺只能算是添头,若是后世专门用别的才艺来评价他, 说明他这个皇帝干得不咋滴!

果然, 吴普马上给他讲起了宋徽宗干的怂事:这位皇帝干到敌军挥兵南下, 心慌意乱之下马上把儿子推出来, 叫儿子顶上!

顶上的这位宋钦宗, 和他爹这个临危让命的软骨头差不多, 被人劝着劝着也准备求和。

更过分的是,他还干了件和王羲之儿子差不多的事。

大伙都知道的, 王羲之儿子、谢道韫丈夫王凝之,曾在海寇入侵的时候表示自己已经作法请神兵相助。

宋钦宗做了什么呢,他听信一个叫郭京的术士的话,说什么他只要稍微带几个兵就可以生擒敌军将领!

于是宋钦宗大开城门,放郭京出城施法。

结果就是郭京跑了,金人轻而易举突破固若金汤的开封城,很快就假借议和的名义到处烧杀抢掠并掳走了徽钦二帝。

这可不是王凝之当初驻守的小小城池啊,而是大宋的国都!

要是宋军不自己把城门打开,靠着易守难攻的都城,北宋应该还是能再苟苟的!

所以这事儿本质上就是这两个皇帝太平日子过久了,应对危机的能力实在不咋滴,旁边还有一□□佞小人卖国卖得贼欢。

可不就是把大宋江山给送掉一半。

北宋大多文官日子过得爽,平时安逸惯了,人都天真过了头,老觉得钱能解决的事就别打仗。

从宋真宗那会儿起,朝廷就干着花钱买平安的事儿,打胜仗赏别人钱,打输了赔别人钱,反正就是给钱!

连老王的老对头司马光,想法也差不多,他认为神宗时期打下西夏那么多地,治理起来浪费人力物力,不如还给西夏省钱。

你看看这些地,又没人肯去种,又没啥矿产可挖,还天天被西夏人跑来骚扰,要来干嘛,不值当!

打打杀杀多不好,咱要以和为贵!

于是他就真的劝着宋哲宗把地给还了。

所以说,两宋之际卖国的多很正常啊。

这可是两宋文官的典型思维、代代相传的光荣传统!

王安石:“…………”

王安石听得脑袋都麻了。

这吴馆长,怎么回事啊?

给他活灵活现描述北宋是怎么没掉的就算了,还要对他们这些文官进行大面积扫射。

眼看王安石脸色越来越黑,吴普稍微安慰了两句:“放心,这些人里不包括你,你的想法就是想要富国强兵,从经济、军事、教育等等方面让国家强大起来。”

可惜王安石想得很好,却高估了自己看人用人的本领以及古代社会基层官吏的执行能力。

几十年后出了那么丢脸一桩大事,可不就得找人背锅吗?

当年司马光怎么评价王安石来着,直接给他归纳了三个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大伙凑在一起一总结,可不就是你王安石不听上天警示、瞎改祖宗之法、弄得百姓怨声载道,才搞到大宋蒙受靖康之耻,这锅你可得背好了!

这种观点到明清都还很盛行(比如冯梦龙都直接写进书里),直至清末需要搞改革了,才被梁启超翻出来给老王伸了冤、正了名。

改革不易啊!

这么大一个国家,又不是玩儿战略游戏,败了可以重来。

有时候哪怕初衷是好的,事情也有可能往坏的方向发展。个人的力量终归还是有限的!

吴普给王安石一个大胆的建议:先去朱元璋那边培训一段时间,等了解完这个时代的基础情况后就去研读一下马列和毛选!

那肯定很对王安石胃口,毕竟他改革思想超前,写诗写文章还很有辩证思想,连古人的诗文都翻出来抬杠。

比如古人写诗说“鸟鸣山更幽”,他就写诗说“一鸟不鸣山更幽”;别人感慨贾谊不受重用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他就反驳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这么有辩证精神的人,不去接受马列和毛选的洗礼着实可惜了!

多学学现代改革理论,王安石说不准就能知道自己当初夭折掉的新法问题出来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