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2 章(【这就过来】...)(1 / 2)

大教育家荀况到位, 吴普带着他和朱元璋去参观休闲区新建的图书馆,顺便开个直播。

博物馆这边抽取出来的大多都是文化人,图书馆早就在计划之内, 只不过这几天吴普带着其他人专注体验各种项目, 逛了几天都没逛到这栋核心建筑。

今天正好可以给游客们剧透一下。

毕竟月初吴普来了个“本日开馆”, 被很多人追着骂了老久的垃圾馆长。

这次吸取教训,要提前做好宣传预热, 方便游客们安排好时间!

吴普给苏轼他们发了个方位, 约他们到图书馆集合。

他甚至打开直播间,把直播间标题改为“奇妙的约会”。

收到开播提醒的直播间观众:?????

“什么?馆长要直播撒狗粮了?”

“说实话,馆长真的有女朋友吗?我觉得没有吧,要不怎么都没露过脸。”

“对对, 只有背影照,我怀疑馆长是找人摆拍的。”

“馆长,做人不要太虚荣, 不丢人。”

“传下去,馆长单身太久了, 幻想和人约会。”

吴普瞅了眼热闹的弹幕, 决定装作没看见。

这都什么人啊,怎么这么见不得人好!

他怎么没有女朋友了, 他明明就有女朋友!

吴普带着荀况坐在图书馆门口的秃银杏树下等着人过来, 顺便给直播间观众介绍了一下身穿战国末年服饰、正在兰陵养老的荀况是何许人也。

听着吴普介绍自己三度获得稷下学宫的好评, 荀况谦虚地道:“当时比我厉害的人可不少。”他只是对人性和人心把握得比较好, 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已。

吴普有点惋惜荀况过来时手里拿着的笔, 没有带上珍贵的《劝学》原稿。

“先生您知道吗?现在学生们上学时还要背你《劝学》。”吴普说, “要不你给他们诵读一遍,让后世的莘莘学子也能感受到你文中深意!”

荀况捋须说道:“也无不可。”

吴普就让无人机把镜头对准荀况。

荀况起身站在堆着些许积雪的高大银杏树下, 酝酿了一会,隔着时空给后世的广大学子吟诵起自己刚刚写完的《劝学》来。

古人不比今人,古人书写条件不好,字字都是斟词酌句,一本书动不动就百万字以上。古时大伙写书都是斟词酌句、言简意赅的,比如被研究了两千多年的《道德经》,实际上只有五千多字!

荀况一生写了不少著作,不过《劝学》刚写完,哪怕原稿不在身边,他还是把每一句都记得很清楚。他早已习惯给人授课,还是稷下学宫那种大型讲堂,所以吟诵时声音抑扬顿挫,那清越洪亮的嗓子仿佛能跨越两千年的时空把人带到遥远的稷下学宫去。

稷下学宫是什么地方呢?那是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个官办高等学府,它打破了贵族漫长的知识垄断期——

不管是什么出身的学者,只要你能讲出点门道来都能到稷下学宫讲学,讲得够好甚至可以被封为“上大夫”,一下子就跨越阶层了;不管是什么出身的学生,只要你愿意学,那你就可以来稷下学宫听先达们讲学,学到以前你闻所未闻的学问!

稷下学宫汇聚了儒、道、法、农、兵、阴阳诸家的学者,“稷下先生”们每天除了给学生讲学,还会相互辩论、相互吸纳对方的长处,使得百家学说在传承与争论之中日趋完善与鼎盛。

荀况不算是稷下学宫的先驱者,在他前面已经有数不清的百家学者在稷下学宫讲过课,堪称是实实在在的“百家讲堂”。他们归纳总结自己的经历、见闻与方方面面的经验,将自己的智慧凝聚成华夏文明史上的一颗颗明珠。

劝学!

正是前人孜孜不倦地钻研与思考,才有了越来越好的生活,才有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化遗产,所以作为继任者,他们这些晚辈怎么可以不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直播间的观众们听着听着莫名就感觉自己热血沸腾起来——

“为什么我明明听不太懂,却还是头皮发麻!!”

“啊啊啊啊啊我也是,就算是对着字幕才能明白意思,听着这朗诵我还是炸了!”

“呜呜呜呜学!这就学!不要催了,看完这场直播我就去学!”

“这声音太有力量了!”“我怎么感觉这位荀先生吟诵的《劝学》要比我们以前背的长很多?”

“不是错觉,课本只是节选而已,全文就这么长。所以以前编课本的大佬已经手下留情了!”

“已经录屏,一会发给老师,以后老师讲《劝学》时可以直接放一节课!(狗头)”

“老师:傻瓜,以为我不会剪辑吗?放一段就关掉,相当于手动剪辑了!”

“笑死,我们老师也是这样,给我们放视频,明明有半小时,他放三分钟就说‘好了视频就看到这’。简直丧心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