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内的明军开始投降的时候,九江城战役也算是正是宣告结束了。
由于城内守军投降人数过多,保守估计也有三万人以上,其中还有不少是明军里的精锐主力,包括预估三千人以上的新标军、陷阵营,万人以上的营哨兵。
这么多人的投降其实也是一件麻烦事,是需要周军这边花费不少的精力逐步整理的。
城内投降的也不仅仅只有普通明军士兵,还有一大批的文武官员,九江知府、江西右参议以及总兵,副将游击等。
不过城内明军的最高统帅,江西巡抚解学龙却是在下令投降后自刎而死,这让郭东岩有点小郁闷。
麻痹,你都下令部属投降了,为啥还要自刎?
难道老子还真就不如崇祯,不值得你效忠?你他妈非要为崇祯而死?
郭东岩并不知道,解学龙可不是为了崇祯而死,他是为了自己而死!
人活一辈子,总得追求点什么不是。
一个能臣他当不了,九江他守不住,但是叛徒他还是可以选择不当的,这名节他还是能保住的。
当然了,郭东岩显然是无法理解这种人的想法,在郭东岩看来,解学龙选择死,那是觉得自己不如崇祯。
所以郭东岩心里有点小不爽!
不管就算是有点小不爽,不过郭东岩还是指示了下去,给解学龙好好收敛安葬,给他一个体面。
毕竟这人不管怎么样,都算是一个忠臣了,尽管是对明王朝效忠。
但是大周王朝也是一个君主王朝啊,对忠诚看的还是很重的,对敌人的忠诚保持一定的尊敬,那也是为了做给自己人看的,告诉直接的一大票文武官员们,要当一个忠臣。
不过也仅仅局限给他一个体面身后事了,郭东岩不打算继续宣扬什么了,宣扬太过的话,岂不是鼓励明王朝那边的臣子们要当一个忠臣?
以后再来几个硬骨头,这仗就不好打了。
为了进一步减弱明军那边文武官员们的抵抗之心,郭东岩再一次优待了投降的明王朝文武官员们。
那些文官们,有一些是不愿意继续在明王朝当官的,而有一些则是愿意的,并且是主动表忠心的,对这些人,郭东岩也是分开了处理。
对于主动投效的那些文官们,郭东岩吩咐了吏部那边妥善安排,继续担任高官是不可能的了,甚至一些中级的实权职务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一些看似体面没啥职权的虚职还是可以的。
大周王朝里的中央部门各种机构多了去,弄一些虚职安排他们不成问题。
而武将方面同样是分开来安排,愿意投效的高级武将,由于他们的地位特殊,同样也是为了吸引更多明军的将领投降,而不是坚决抵抗,所以对这些高级将领还是比较优待的。
一般都会给他们挂上一个参谋部顾问职务,按照他们原来的职务高低,授予一二三等参谋顾问不等。
总兵一般授予上校军衔、一等参谋顾问,副将授予中校军衔、二等参谋顾问,游击授予三等参谋顾问,少校军衔。
主要就是为周军提供各种明军里的内幕情况,包括人事动向、部队构成,让周军能够更加了解明军的情况。
然后根据他们对明军的了解,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周军更好的对付明军。
同时他们还需要接受思想教育以及军事培训学习,思想教育不用说,军事培养的话,则是让他们熟悉了解周军的作战方式。
后续则是根据他们的思想学习以及军事学习的成绩,从中选择优秀者实际担任部分非重要职务,一般都是副职、清闲职务居多。
至于担任一些实权职务或者干脆是到部队里带兵,那是别指望了。
周军的四大部里的实权职务以及野战部队的军官,现在连老土匪出身的军官都没几个,清一色都是随营学堂、现在的军官学校出身军官。
而投诚将领,那更是一个都没有。
相对于高级将领的前期优待以及限制性使用,那些低级军官就随意多了。
其中愿意继续从军效忠大周王朝的一部分人,则是进行选拔,主要是文化水平,基本军事素养等。
选拔出来的一部分人则是集中起来进行思想、军事学习再教育。
学习之后,其中优秀者会被送入军官学校速成班进行学习,学习结束之后就会作为正常的速成班毕业生分配,这样的前途是最好的,后续基本不会受到什么限制。
而学习一般般,没能进入速成班学习的,一般都是送到守备部队里担任闲职、副职。
至于说不愿意继续从军想要解甲归田的部分人,一般先给个虚衔名头软禁着,总不能这边反正,后脚走人不是。
不过性命以及生活待遇也不用担心。
上述,只局限于主动反正、投诚的明军军官们。
投降被俘虏的不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