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太子欺朕年老无力?请陛下改立太子!
垃圾话,是球场上的一部分。
但大明运动场上,垃圾话不能包含一个脏字,否则会被唇语专家破译,职业生涯堪忧。
太子认为,运动员是大明社会的一员,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给公众带来不良导向。
运动员们球场上谨小慎微,场外几乎隐身。
之前就有球员在场上喷垃圾话,被懂唇语的球迷举报,导致职业生涯报废。
当时那位球员年薪12万,大明均薪才1.7万元,球员月入过万,绝对是高收入群体。
却因为举报而断送职业生涯。
太子秉政后,对天下管控愈发厉害。
开放繁荣的大明,不知何时画上了休止符,民间有人呼吁,请老皇帝制止太子,奈何他的声音老皇帝再也听不到了。
发展体育,是大明国策。
人均每日最少购买四份报纸,12本杂志,0.8本书籍。
但论卷,也是全行业第一,一将功成万骨枯。
所以,民间家长基本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为作家。
而这样一个养活了几十万人生计的大行业,正因为庞大的关注度,而变得处处如履薄冰。
截止到景泰六十四年,大明每日销售报纸量,160亿份。
在大明,职业写作也是一条非常不错的道路。
日销售杂志量,71亿本。
根据统计,民间约有1174万职业作家,在报纸上发表过的文章的,高达970万,独立出版过书籍的作家,多达390万人。
根据景泰六十四年,作家富豪榜统计,排名前一百的作家,年收入可达到50万元。
市场需求量大,顶尖人才稀缺,自然卷了。
可以说,大明的文化行业,极端繁荣。
批量制造了无数畅销作家。
到最后演变成,文学行业更新换代极快,一个畅销作家,火爆时间在十个月左右,十个月内若没有续作,读者的视线就会被其他作家的作品抢走。
批量造就了大批量作家。
像报纸、期刊都是认故事不认人,只要好故事才会有人买单,一部精彩小说挽救一份报纸的故事,比比皆是。
文化行业如此发达,和全民识字息息相关,大明识字率,在景泰六十年时,已经达到百分之百,小学毕业率,达到85%,初中毕业率,达到了82%,高中毕业率,已经达到了75%。
练篮球是需要投入成本的,比如训练时间,训练费用,陪伴成本,这些成本都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得起的。
可成为作家不需要呀,只要买一些书,自己就能完成,再不济可以报一些学习班,费用肯定比练体育低。
而这,又养活了一本本报纸、期刊的从业者,比如记者、编辑、书画设计、排版、印刷工人等等。
当然了,只是一年这收入。
证明这个行业,最少让三百万到五百万人丰衣足食,五百万人左右仅能从中获利,收入在低保范畴内,无法饱腹。
在别的国家,童话市场只能说一般,但大明在十岁以下的孩童,人数约有9亿人,如此庞大的市场,就早就了童话行业繁荣。
日销售书籍量,31亿本。
作家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职业。
纸媒爆发的十五年,制造了年收入十万元以上的作家,超过120万人。
这就造成了,民间想成为作家的孩子,或者说家长盼望自家孩子当作家的,人数超过十个亿!
目前职业作家一千多万人,这个数字每年都在飙升。
根据统计,截止到景泰六十四年,纸媒从业者约有960万人,人均收入可达到了年入1.5万元,略低于城市职工收入,但收入也是不错的。
大明国内逼近四十亿人口,四十亿人的文娱活动,造就了纸媒辉煌时代。
景泰六十三年时,太子提出,公众人物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感。
制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小说、鸡汤、童话。
还有,就是人数优势。
因为大明的书籍是严格分级的,在保护孩子的问题上,大明是认真的。
和体育行业逐渐被黑人霸占外,文化行业才是黄种人的拿手好戏。
这个公众人物,包括纸媒上的公知、专家、作家,以及体育代表人物,包括记者、娱乐明星等等,在社会上具有号召力的所有人,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感。
这也意味着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
这在大明无论哪座城市,都是一笔巨款。
如此庞大的曝光率,就造就了大量文化人才,像传统的诗词歌赋,到现在流行的小说,白话文、武侠小说、侦探文学、鸡汤文学、童话故事、时事新闻等等。
很多人不止是为了得到稿酬,也是为了出去有面子,也有很多人是兴趣写作,就是兼职写作。
近十五年来,可以说是纸媒最辉煌的时代。
对于具体要承担什么,中枢并没有详细规定。
在大明,每天创造出三千万个文字,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庞大的体量。
这就造成了读者粘度不大,各大出版社、期刊、报纸也追求好作品,精彩好看的好作品,一书难求。
而作家一本书畅销后,就会疯狂营销,赚一波就撤,这就使得文学行业不断出现问题。
出现了好开头,烂中间,没结尾的小说,为了吸睛,小说作家无所不用其极。
即便管制愈发严厉的媒体,也有很多擦边球,抄袭就不用说了,哪怕大明文学氛围非常好,抄袭案子一天都有一万起。
抄袭层出不穷,原创作者维权难,律师取证难,最后不了了之。
这就造成了,各种跟风抄袭,让读者对报纸的购买力逐渐下降,因为他们觉得这钱花得不值得。
景泰六十三年时,中枢进行过统计,民间试图写作,或者有写作想法的人,高达25亿人,尝试过写作的人,高达11亿。
基本等于,人人都有写作梦。
写作卷,曲艺更卷。
小说和读者终究存在距离,远远不如戏曲、相声、小品、舞台剧更加直观,就在剧场里看,从业者和观众近距离接触。
根据统计,民间曲艺从业者,多达700万人。
其中,戏剧从业者最多,高达400万人,其次是相声、戏法、魔术、小品和舞台剧。
舞台剧反而是最不卷的,为什么?
因为舞台剧演员,和戏剧演员是相通的,那些戏剧从业者会经常来舞台剧舞台上客串,把舞台剧演员搞得没活路。
毕竟一个素人和腕儿比起来,观众更喜欢看腕儿,而不是看剧情,更不想看素人。
这就造成了,舞台剧越来越烂,观众骂声如潮,但舞台剧依旧我行我素,因为赚得多呀。
观众是骂了,但他们买票了,公司盈利了。
素人登场时,买票进场的观众是称赞了,结果几百人的大场子,就零星几个人进来买票。
后者赔本赚吆喝。
前者,观众是一边骂一边买票,公司老板当然选择前者了。
这就造成了,舞台剧太烂了。
好演员被挤兑得去说相声演小品去了,导致相声小品快板评书卷得要死。
景泰六十年时,中枢实在看不下去了。
管制了舞台剧。
差点把舞台剧给干没了。
观众嚷嚷着中枢瞎管,舞台剧演员骂中枢不懂装懂,戏剧演员索性不去舞台剧上客串了。
太子恼怒之下,差点让舞台剧彻底消失。
幸好此事传到老皇帝耳朵里,解除管制,让舞台剧从业者注重剧本,可以对小说进行二创,有好剧本才有好舞台剧,舞台剧导演要承担其责任来,不能让资方、演员瞎改剧本,要尊重导演和编剧,尊重专业。
舞台剧被老皇帝保下来了。
但也一蹶不振了。
因为很多从业者担心,等太子御极后,舞台剧怕是被第一个报复,以后日子更好不过,还不如趁机转行。
老皇帝对舞台剧的经验,舞台剧没吸收,反而被戏剧舞台吸收了。
戏剧舞台将流行的小说全都搬上了戏剧。
搞得戏剧和舞台剧融合,进一步挤压舞台剧生存空间。
景泰六十三年,老皇帝斥资十亿,投资文娱行业,支持文化曲艺行业,全面发展。
但是,朝廷却悄悄地开始对文娱的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管制。
老皇帝并不知道,他那十亿非但没促进文娱大繁荣,反而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管制。
景泰六十五年初,无比繁荣的文体行业,莫名其妙进入了寒冬。
在深宫中的老皇帝尚且不知道,他构想中的第三条腿,无声中断折,仅靠房地产和股市是支撑不住大明的。
需要四条腿走路,老皇帝正在苦苦创造四条腿。
大明沃土几万里,如此庞大的疆域,必定是要分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