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远客来访堰关城(2 / 2)

昭昭贪慕 雪橇猪 1534 字 6个月前

郢朝内忧外患。</P>

在混乱的时局中,薛卫带领家人回京的计划一再搁置,归家一事遥遥无期。</P>

如此世道,大多数人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能够好好活下去罢了。但是也有一些人是为了自己隐蔽的私欲而汲汲营营。</P>

仍然还有赤诚的心闪耀在这泥泞动荡之中,那便是戍守边疆的将士的卫国之心。边疆将士的守望也是庇护王朝免受外敌侵辱的屏障。</P>

一旦边境失守,柬摩对郢朝的侵略将是毁灭性的。</P>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的战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京的薛卫一家,千千万万的坚守,守护着郢朝的西北防线。许多像薛卫一样的将士远离故园,身向那畔,经历多年的夜寒露重,他们忠君爱国,一心渴望战乱平息,希望自己可以重回故土。</P>

——————</P>

在边地的黄沙翻滚、寒风凛冽中,薛昭昭长到了五岁。</P>

薛卫的官衔从累累战果中由从三品都尉迁至正二品武显大将军。时局如此混乱,边境却没有给柬摩可乘之机。</P>

薛卫镇守有功,赫赫威名远扬。</P>

作为将士家属,舒氏与昭昭囿于后宅,隔绝了直面残酷战争的可能。</P>

重兵把守的堰关城池固若金汤,柬摩来犯已经大大减少。</P>

昭昭有时会被薛卫抱着巡视堰关城的内外城,于是乎她对于堰关城的风土人情也了解了几分。</P>

堰关虽是边境,却是毗邻雅地的贸易胜地。</P>

雅地毗邻四朝,原是五朝的贸易中心。自牧朝渊朝混战之后,雅地便不可避免地衰败了。</P>

许多雅地商贩涌入堰关城,多年以后,堰关的商业也变得发达起来。络绎不绝的商队与马匹,不知疲倦地通过堰关城运往郢朝之内。</P>

混合交杂的民族与人口,丰富的风土人情以及没有宵禁的限制,使堰关城拥有极其热闹的夜市,五朝面孔均会出现在堰关城中。</P>

凡此种种,无不象征着堰关城的富饶。</P>

郢朝的富饶愈发加重了柬摩的觊觎。</P>

边城被侵袭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堰关城有薛卫驻守,近些年已是安定许多。但还是有一些流离失所的人在外城游荡。朝廷的安抚所席位有限,周边城池的流民为求庇护,纷纷前往堰关城。</P>

昭昭在一次跟随薛卫巡访外城时发现了他们。</P>

外城风餐露宿的人与内城安定乐足的人的生活两极分化,看上去很是令人心酸。</P>

堰关城富裕,昭昭便提出在堰关城内兴办公役,扩充流民住所,且加固内外城的防御墙,甚至可以扩建外城,接纳更多的百姓安家。募流为兵,视其安定程度给予户籍。加之内城的商业如此发达,其实还是有一些岗位可以提供给这些人维持生计。比如代采买的小厮等。</P>

安置好变成流民的郢朝百姓,也是为了国家的安定。</P>

没有人在意一个五岁小女孩的话语,因为这些措施一直都有,但因为各种原因,不甚起效。</P>

但是薛卫上了心,当天回到家便向堰关太守梁益飞鸽传书一叙。敲定了安置事宜后,梁益激动开口:“将军高义,此前下官一直头痛流民的安置事宜,此次军政措施并行,堰关的安定与建设必定更上一层楼。”</P>

薛卫也心情颇好,自豪开口:“今日小女昭昭随我出外城,看见有流民风餐露宿,便生发了一些想法。虽童言童语,却也十分有道理。我觉得可行,便邀约梁兄一同商议了。”</P>

边关遥远,镇守的将士与太守为了避嫌,除非必要,一般不会私下联系。</P>

流民安置措施涉及户籍与兵籍,两位大人商议以后方能更好地实施。</P>

梁益十分惊奇:“若我没记错,令媛今年应当仅五岁吧?”</P>

薛卫十分自豪:“正是五岁!”</P>

梁益解决了一桩心事,真诚地夸赞起来:“令千金非池中物,来日必扶摇而上!”</P>

这个马屁拍到薛卫心里了。</P>

薛卫举杯邀梁益,二人兴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