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郑国(1 / 2)

第六章 郑国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瞧一瞧看一看喽。”

咸阳的市集附近,有一人身后挂着一张地图,在那里叫卖。

“先生,你这图卖多少钱?”很快,有个经常跑货的行脚过来搭话。

“不卖不卖。”叫卖者回答道,“我售者,非此图也。”

“不卖图,你叫人瞧什么?”行脚问道。

“唉,你这就问到点子上了。”郑国回答,“我所售者,有利秦国之民,能成千秋事业之大计也。”

“什么千秋事业,听不懂,不卖算了,我上别家瞧去,真是怪人。”行脚摇了摇头,走开了。

“是什么计策啊?”有几个好事的人围了上来,继续听。

“众位请看。”叫卖者用手指了指地图,“这是咸阳城外的两条河,一名为泾河,一名为渭河,有此两河,滋养良田,蓄养富民,商贾通行其间,百鱼游于其中,乃关中所兴之根本也。”

“对对对。”旁边一个鱼贩搭腔,“我家所售之鱼,皆是渭河打捞,肉质肥美,胶质鲜嫩,大家都来试试啊。”

“多少钱,新鲜吗?”部分人的注意力被吸引走了,剩下的还继续在听,甚至还有人聚集过来,想看看到底是什么热闹。

“然天予不公,两河遥远,不能相连。中间相距千里,有百二十县,皆不能享此利,此百二十县民,每有旱时,长缺水养。乡里为用水而私斗,虽有什伍连杀之刑,而弗能止。”

“如此更有巫蛊之徒,为聚敛财富,谎称其有法,竟献民女而祭雨,实乃人伦之不幸。”叫卖者继续说。

“今年眼看又要缺水了。”四下里有人议论。

“县长昨天说再敢抢水今年都砍头,老族长昨天还在头疼这事呢。”

“众位别急。”叫卖者听到了他们的窃窃私语,“今我有计,可于此泾渭之河之间,修筑一渠,如此可连二河之水,使所过郡县皆能享天予之福,年年有水可用,如此可安抚乡里,解生民之苦。”

“你这水渠,得多长时间修啊?”有人问道。

“十年而已。”叫卖者回答。

“那也太长了,我们今年就缺水。”有人说。

“秦国年年都在打仗,我若是立功授爵,迁居别地,十年后这也和我无关了。”又有人说。

“要干工程是不是要征发民夫啊。”

“算了吧,我可不想去挖地,受罪又没回报。”市民们议论到。

“你就是郑国吗?”叫卖者正在听着市民们的声音,忽然间有个小孩上来询问。

“你怎么知道?”叫卖者便是韩国的水工郑国,方才他在市集上引起骚动,为的是吸引秦王的注意,好献上修渠之策。”

“我家主人有请你。”小孩告诉他。

“你家主人是谁啊?”郑国问他。

“秦国左相昌平君。”小孩说。

“你没有骗叔叔吧。”郑国确认了一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哦。”

“不是,”小孩拿出一个腰牌,“此君侯家信物也,请郑君查看。”

郑国拿来看后,也就是看了一看,他刚来秦国不久,其实也不清楚这些令牌的款式,但是此物做工极为精致,又有身份识别的雕花藏于纹饰之间,非寻常工匠所能制作。于是选择相信眼前这个小孩,带上地图,跟着他一起走了。

“敢问您可是郑国先生?”

很快,郑国来到了左相的府邸,昌平君接待了他。

“正是在下。”郑国回答,“臣韩国游士郑国,见过秦国左相。”

“你等,先退下。”昌平君先对左右佣人说道。

郑国看了看,发现其他的仆人都走了,只剩昌平君在位子上坐着,身边则坐着刚才那个小孩。

“左相,您这是何意?”郑国问道。

“先生离韩之秦以前,韩王可是有什么交待?”昌平君问道。

“没……没有。”郑国回答。

其实修建水渠,原本就是韩国君臣之间商议的计谋,郑国的工程需要巨量的人口和经济投入,丞相张平认为,如果能将这个计划推荐给秦王,就能使秦国之人疲于工程建设,而无暇东出。

“真没有?”昌平君追问,“听说你埋头于工程之地数年,不曾有一日言君王事,怎么偏偏在来秦国之前,去面见了韩王呢?”

“这……”郑国愣住了,“我为韩王计水利,韩王不听,不得已而之秦。”

“韩国仅剩两郡之地,一日可通南北。”昌平君说,“具体是哪里需要修缮,你说来我听听。”

“很多地方。”郑国说,“襄城,阳翟,还有新郑。”

“你不如直接对着地图念吧。”小孩在一旁说,“韩国就这几个大点的城市,被你说了一个遍。”

“……”郑国本是水事专员,少与人争口舌之利,秦王步步紧逼如此,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先生,您可能不知道。”昌平君说,“我虽秦相,但性格软弱,经常受欺负,因此脾气很好。”

“但秦王非是此性,间者之事,你同我讲清楚,也许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如果直接面对秦王,他可能都不愿给你说话的机会,秦国之刑,想必你也有所耳闻,你我今日既见面如此,我也不愿看你受苦,你就招了吧。”

“左相。”郑国跪下求饶,“郑国虽替韩王使秦国,但所献之图确为可行之法,我水工,常年劳务于工地,君王家事皆同我无关。而且工程尚未开展,对你们也还没有损失,请您开恩,留我性命,遣我离秦吧。”

“这么说你承认了?”昌平君也愣住了,他看了看身边的小孩,此子便是昭明。

“左相明察秋毫,我不能藏,只能如此。”郑国回答。

“这,该怎么办?”昌平君问身边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