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答案!(2 / 2)

朱元璋虽然这样说着,非常认可汉高祖。

但是,下一刻,其话音一转,就高声道:

“汉高祖有和亲求和之缘由,但咱大明没有!”

“故而……大汉可,咱大明不可!”

“若后世子孙,以和亲而向鞑虏求和,则有违祖训,是为不肖子孙!靖康之耻,不仅是宋人之耻!更是咱明人之耻!尔等要谨记!”

话音刚落。

太子朱标,秦王朱、晋王朱等等多位皇子,纷纷低头,连忙称是。

一旁,记录的官员将这些记在纸上。

《祖训录》从洪武三年就开始修订,这些年来,帝王的一言一行都要被记录,有合适的,被朱元璋许可之后,就会加入。

或许成书之时,正是朱元璋对后辈子孙的期望!

而看着自己的儿子们,连连点头,似乎被敲打。

朱元璋又道:

“但不得不说,汉室从高祖起,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六代明君!可谓让咱艳羡!”

“再往前,大秦从秦孝公开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乃至始皇,足足七代明君!”

“人才辈出,此为上天眷顾!”

“不知我大明,可否也做到六世明君?七世明君?乃至代代明君?”

朱元璋似乎在疑问。

但很快,就有不少臣子连番恭贺,说太子仁厚可谓明君!

长孙虽年幼,但也可见其不俗天资,以后定然也是明君!

再说我大明光复汉统,后辈子孙自得祖辈眷顾,自出生之时,就能担起责任,定然代代明主!

大明千秋万代,与世长存!

一番恭维之语,让洪武帝哈哈大笑,畅快不已。

但,恭维的话说话。

朱元璋又看向下方,“继续这个问题,七国之乱,到底是谁的错?”

一众臣子再度沉默。

而后。

朱元璋转移视线,又看向了朱标、朱、朱等皇子。

“们几个,也来说说,这汉室会起内乱,到底是何原因?”

苏闲看到这一幕,却是有些愕然。

在他想来……

今天这洪武帝,难道不是在敲打臣子吗?

就是在为之后的分封天下,做出准备。

然而话题一转,怎么又直接问起了诸王了。

其实苏闲倒是知道。

后世之后。

总有人将藩王的“财政问题”归结于大明灭亡的原因之一。

说是子子孙孙,后世子孙繁衍无数,可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大明将财政的大部分,给予藩王,这么代代流传下去,导致明廷收不上来钱!

这是明廷财政出现问题的主因!

但,其实不然。

他这段时间在大明长大,倒还真的接触过不少,再加上后世所看的一些,有时候还真的给他思索出了问题所在。

首先……

明初这几年,有好些臣子,从洪武三年,就开始连番劝诫朱元璋,更有甚者,可以称得上死谏,特别是《皇明祖训》成书之后,岁俸问题依旧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