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透漏好几个信息,却是连马皇后都不知道朱元璋在想着什么。
……
格物院。
自从格物快报发出去后,苏闲就一直等着。
格物院虽说破落,但占地面积也足有七八亩地那么大,后院还有亭台楼榭,一看就是曾经的大户人家的宅院。
只是早已经破败,招收来的工匠这短时日,只是收拾了前院,划下链两个小院子,暂且由工匠和一众学子负责。
而在前门,也特意开了一个小房间,专门汇总各个“工匠”或者是学子交上来的答案。
而这么一个下午的功夫,已经好多信封递了上来。
贾贤是跟黄恪等国子学学子,一块来的,其专门负责收拢这些信件的,由其将筛选带给苏闲。
苏闲一眼扫过,除了对于“铜球”的答案分析,剩下的竟然都是关于“盐引制度”。
“看来对咱们认可的,不是一个两个啊。”
苏闲翻阅这些信封。
连他自己都意外的是,第一批上来的这些信封内,对盐引论认可的非常多。有的是从自己家乡出发,说官盐他们从小都吃不起,还是从山里跟着挖的矿盐。
还有一些字迹娟秀的,也诉说这几年官盐涨价非常厉害。
甚至还有人出主意,回答自己在《盐引论》中提出的问题。
比如,可由官府出钱雇佣百姓,前去边境开垦良田,不必假借于商贾之手。
再说,商贾历来重利,盐引之法是重利诱惑,以重利而来,必然以重利而去。
当教化百姓,军民一体!甚至让年轻的农户北上,在边境屯居。
更有甚者,还提出【可将福州府等山林众多的灶户,迁移出来,在广袤平原上,或者水路便利的地方,制造官盐。】
对于以上两种,苏闲看了当即摇头。
一,朝廷要是有钱,也不会借商贾之力。
二、盐本身就是矿物,你离开福州府那些山林之地,来到平原,又去哪里开采盐呢?为了盐放弃祖祖辈辈生活之地,舍本求末!
直到这一封……苏闲看到后,当即认真起来。
【不论官盐、私盐皆是盐!商贾重利,因利导之。只需一地出产之盐,大于路途损耗,那便会有商贾前去。】
【但为防止商贾互相以盐引交易,利用盐引层层盘剥,从各地选择商贾,则必须记于官府名册。】
【官府选定第一批商贾运送,每三年一次考核,运送多的,参与下一轮盐引,运送少的,则淘汰选用其它盐商。】
苏闲看见这个答案,有些新奇。
因为这个方法,几乎是后世的盐引制度改革,改到一块去了。
但和自己想的,还略有不同。
苏闲翻看后缀的名字。
茹!
苏闲愣住了,无他,只因为这个名字自己听过。
之前年关,其还在杏花巷不远处,摆着写春联的摊子,是父亲还曾去光顾过。
而更让苏闲在意的,却还是其名,和以后大明朝堂上的一部尚书,简直一模一样。
该是此人吧?
“把这个记下。”苏闲看向旁边的黄恪。
“咦!”黄恪一愣。
“怎么了?”
“茹,茹梁玉,衡山一带送上国子学的贡生,今年刚及冠,算是才俊!”黄恪羡慕道:“听说其要伴读太子殿下,詹事府点名要人。”
“哦?”苏闲倒是恍然,看来有才德者,大明从来不缺。
各地官学,推选上来的学子进入国子学,朝廷再从国子学里面选人,这种选仕之法,在监察严明的环境下,足以让天资骄纵者入朝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