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观园抄检何以不抄检薛宝钗的蘅芜苑?(1 / 2)

因\"绣春囊事件\",愚蠢的邢夫人借机向王夫人发难,以为可以出口恶气。盛怒的王夫人也罕见配合,欣然同意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提出趁夜\"抄检大观园\"的突袭建议。</P>

这其实是王夫人顺水推舟反制邢夫人,拿她当挡箭牌,意在整顿\"花红柳绿\"的怡红院,撵走晴雯芳官等\"轻狂\"丫鬟,让林黛玉难堪,从而全盘否定贾母支持认可的\"木石前盟\"。</P>

于是,这次杀气腾腾的大观园抄检,便在管家王熙凤带队、王善保家的督导下,颇有玄机的启动拉开。贾迎春的紫菱洲、贾探春的秋爽斋、贾惜春的暖香坞、李纨的稻香村、林黛玉的潇湘馆,以及贾宝玉的怡红院,都一一被翻箱倒柜,查了个遍。</P>

可奇怪的是,薛宝钗的蘅芜苑却不在抄检之列。</P>

这是何故?</P>

抄检组给出的解释是:薛宝钗属客居贾府的亲戚,抄不得。</P>

按王熙凤的原话,\"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P>

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也没意见,\"这个自然。岂有抄起亲戚家来。\"</P>

由此,薛宝钗的蘅芜苑用不着抄检,自然一夜风平浪静,没被打扰。</P>

但贾府的闲言碎语却不径而走,有认为这是王夫人的意思,要保护她的外甥女,不愿惹麻烦的王熙凤只得遵照执行;也有认为这是王熙凤的心机,她不想给薛宝钗自证清白的机会,有意逼她离开大观园。</P>

后来薛宝钗见自己的蘅芜苑没有被查抄,第二天就以薛姨妈病了需要照顾为由,匆匆搬走了,就是明证。</P>

这样看来,带队抄检大观园的王熙凤不抄检薛宝钗的蘅芜苑,看似讨好王夫人,假装维护薛宝钗,实则坚定地站队贾母,将林黛玉视为贾家人,让她得证清白,可以不被嫌疑理直气壮地客居贾府。</P>

果真是这样的吗?</P>

毕竟王熙凤以亲戚为由,不抄检薛宝钗的蘅芜苑,从公平的角度而言,是站不住脚的。因林黛玉也是亲戚呀,虽说她以孤儿的身份寄居在贾府,与贾宝玉有\"木石前盟\"的姻缘,也只是贾母支持下的默许状态,远没有达成定局,林黛玉并非事实上的贾家人。</P>

但林黛玉的潇湘馆却在必查之列。因王夫人早就对林黛玉与贾宝玉亲密的往来十分反感,根本不认可什么\"木石前盟\"这样的天作之合,她内心当然是倾向于与自己妹妹薛姨妈的宝贝女儿薛宝钗联姻的:二宝的\"金玉良缘\"才符合她们的家族所需。</P>

明白王夫人意图的王熙凤,本身就受\"绣春囊事件\"的影响,也就不敢多言,只得遵照王夫人的指令行事,否则交不了差,王夫人对她更会不满。</P>

但如此大张旗鼓兴师动众\"抄检大观园\",王熙凤本身是不情愿的,并非她不敢,实则那时的贾府暗潮涌动已显败落迹象,内部不宜内耗不止再起矛盾纷争。这样下去,贾府的彻底没落必然是板上钉钉。</P>

探春姑娘就公开说出有名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论断,\"家里先自杀自灭起来\",岂不迅速\"一败涂地。\"</P>

深晓这一道理的王熙凤哪能不明白当下的贾府更需要和衷共济,更应注重精诚团结,她原本希望邢王二夫人暗暗压下\"绣春囊事件\",先维持大观园的安宁,待悄悄查出绣春囊的罪魁祸首后,再低调严惩。</P>

这样,\"绣春囊事件\"造成的影响可以降到最低。毕竟贵族之家百年望族贾府丫鬟婆子那么多人,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牵扯,是不宜将绣春囊这类不雅之物公之于众,哂给所有人看的。</P>

更何况红楼群芳冰清玉洁,更不宜被\"绣春囊事件\"裹挟有毁声誉。多事之秋的贾府,低调谨慎处理\"绣春囊事件\"才是理性之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