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的本意其实是建议朱棣"亲贤臣、远小人",多采纳忠贞之言,更好地推进大明朝的发展,并没有侵犯朱棣继位恰当与否。
偏偏朱棣却理解为王达站在了建文帝一边,还在思念建文帝,为他歌功颂德。一下便不高兴了,朱棣的性格原本乖戾,有粗暴的作风,当即翻脸,对王达产生了不满。
三、有意刁难之下,王达受到惊吓
立时,朱棣有意选了十个生僻字,要王达快速答上来,字该怎么读?饶是王达天资聪颖,也只答对8个字,有两个字还是没有读准。
朱棣便取笑王达:"你不是大才子吗?还有你不认识的字,看来也只是虚名罢了!"
说完,朱棣便拂手而去,根本没在意王达的惊讶,也不想听他任何解释。
诚惶诚恐的王达也不知道是怎样回府的,只感到天旋地转,深怕朱棣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他,甚而牵连家人,乃至九族被诛。
惴惴不安之下,王达于当晚便吞服银屑自杀身亡。一代才子就这样离世,让人唏嘘不已。
四、后记
王达之死,除了让人感慨"伴君如伴虎"的悲催之外,亦告诉世人:
凭着过人的才华赢得重要的职务,也不容易,很多时候也是"高处不胜寒",更需要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更要明白上司的性格特点以及忌讳之处等等情况,千万别糊涂,疏忽大意,憨憨的以为自己的建议不过是忠恳之见,没啥关系,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若上司开明,善于纳谏,倒还相安无事;若上司心性扭曲,还有暴虐倾向,那就危险了。
毕竟,他期望的是喜欢的话语。你不加考虑将自己心里话一股脑儿说了出去,会有好果子吃吗?轻则招来反感,重者会引来致命的危害。
王达悲惨的结局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你说,这样的影响,大不大?
当然很大。
可见,语言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也是有极大杀伤力的。
所以,懂得说话的艺术,有时候比完成天大的难事还要关键得多,还要管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