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吗?(1 / 2)

迄今为止,端午节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春秋战国时期就约定成俗,时至今天业已成为法定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且是唯一以节日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5月5日因报国无望,写完绝笔《怀沙》后便投汩罗江以身殉国。楚人感念他忠君爱国的拳拳之心,纷纷自发泛舟江上,用米团或用楝树叶裹食投入江中喂鱼,以免鱼食其尸,从而让屈原死后不受侵蚀,以此寄托哀思。这,据说就是端午节划龙舟、食粽子两大重要习俗的源起之一。

于是,端午节纪念屈原便成了跨越时空最广泛的主流说法。不过,端午节作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节日,既源远流长,又内涵丰富,并不仅仅是纪念屈原这样单一。

一、端午节源于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

我国是龙的故乡,先民早就被赋以龙的传人这一伟大之称。据考,端午节其实溯源于上古时期南方吴越对龙的图腾崇拜。

由此,端午节便有龙的节日之说。

话说上古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居住的吴越人,也就是汇聚少数民族的百越族人,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就有举行以龙舟比赛为主的部落图腾祭祀仪式。先民们纷纷泛舟江上,迎接龙神从海上归来,以期带来幸福的生活。

这也是端午划龙舟溯源的另一说法。

还有一考证说百越的始祖就是天皇氏,也是上古时期开拓华夏文明的部落首领之一,为百越族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百越族开枝散叶融入祖国各地,其后人为了表达对先祖的崇敬,由此南北交融,更为广泛地传承了生生不息的拜祭龙祖的图腾崇拜。

二、端午节成形于春秋战国后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屈原为集大成的端午节作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的爱国直臣屈原,不仅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还是伟大的政治家,有着远大的志向和高洁的品性,后来担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后,实施"美政",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只可惜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而两次被排挤流放。

但即便在流放期间,忧国忧民的屈原仍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爱国诗篇。后来强大的秦国攻破楚国,屈原无奈之下,便在公元前278年的5月5日投汩罗江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篇章。

相传,屈原死后,为水下的蛟龙所困。于是,受他爱国情怀感染的人们便千里划舟于汨罗江上打捞屈原的尸身,苦于终究未能打捞上,人们就将米团等物用五色彩丝缠上投入水中,以驱赶蛟龙,保护屈原的尸身不受侵蚀。

久而久之,在屈原忠君爱国的巨大影响下,发端于图腾崇拜的端午节,恰好也是屈原殉国之日,纪念屈原便在春秋战国后期约定成俗,划龙舟、食粽子也成为纪念屈原的主流之说。

这在南朝梁代吴均所着的《续齐谐记》,及北周宗檩的《荆楚岁时记》中亦有专门的记述。

唐代诗人文秀所写的《端午》更是明确指出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三、端午节附会了种种纪念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