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八百里加急,洪武大帝震怒!(1 / 2)

什么?</P>

郭桓跟淮西派叫好?</P>

开什么玩笑!</P>

他们俩可是武人啊!</P>

即便当真归属于淮西派阵营,那也是跟文臣们截然不同的。</P>

至少,就利益纠葛看来,不论是李善长还是胡惟庸,跟徐达、常遇春都多少有些区别。</P>

淮西派硬要细分的话,还可以分为淮西派文臣和淮西派武将两个大类。</P>

彼此之间虽然同属淮西派,但政治诉求却是截然不同的两拨人。</P>

正因为如此,所以不论郭桓是否跟淮西派来往甚密,对于徐达、常遇春等人而言,都没有影响。</P>

只要有军功,就行了!</P>

而现在,对于徐达、常遇春等人而言,郭桓就是最好的军功!</P>

单是从这个角度出发。</P>

不得不说,无论李善长、胡惟庸,还是徐达、常遇春,他们的想法其实都是很片面的。</P>

尤其最重要的一点,他们并没有考虑到。</P>

郭桓,为什么偏偏会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造反?</P>

他在造反之前,可有过什么诱因?</P>

置身事外的浙东派代表,诸如刘伯温、方孝孺、宋濂等人,因为有一种天然的“隔岸观火”之感,所以往往能够站在更高出,用更全面的看法去看待这个问题。</P>

而这个诱因,也是他们最先琢磨过味儿来的。</P>

郭桓造反,其根本原因在于,锦衣卫的人开始注意到他了,并且暗中在积极收集所有跟他有关的罪证!</P>

郭桓明显是察觉到了,所以才选择破罐子破摔,鱼死网破地斗上一场。</P>

这样一来,即便他最终斗输了,也没有了遗憾。</P>

可是他的这种做法,无疑却是给众人开了一个相当不好的头。</P>

倘若当真到时候,被锦衣卫查到了自己的头上,也照搬郭桓的做法,来一个造反……</P>

用脚指头想也知道,朱元璋肯定会因为郭桓的事情,对文武百官们再多上一道禁锢和约束。</P>

刘伯温眉头紧锁,对于这件已经发生的事情,他是无能为力的,想也只能想往后,该如何亡羊补牢。</P>

最好,是能够票拟出一个章程,既能够约束百官,又不至于将事态扩大,导致人人自危。</P>

这,就超乎了刘伯温的计算范畴了。</P>

此时此刻,刘伯温更是无比怀念那位做事不拘一格,但却别出心裁的十二皇子。</P>

倘若这时候他在,肯定能够给出一个足够完善的办法,来杜绝此类现象的再度发生。</P>

方孝孺没刘伯温想得那般长远,他只是着眼当下。</P>

在听说郭桓造反的事情后,怒不可遏,恨不能亲自写上一封讨伐檄文,以壮军姿。</P>

至于宋濂,则是一脸的高深莫测。</P>

他似乎是联想到了什么,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证据,所以需要不断在大脑中构筑足够的逻辑推理,借此来不断完善他的猜想。</P>

不过,即便不知道他心中所想,但看他不断朝淮西派那边抛去的眼神,也大抵能够推测出来,他肯定是想要借此机会,对淮西派落井下石。</P>

“都哑巴了?”</P>

朱元璋愤怒的咆哮,打断了所有人的思绪。</P>

“那郭桓都造反了,你们却只知道在这儿跪着,一个个的,都是饭桶?”</P>

越说越气,朱元璋狠狠又拍了一掌龙台,怒道。</P>

“我大明从来不养闲人,更不可能养饭桶!想,都给我认真去想,郭桓此獠造反了,换做是你们,你们要怎么做!”</P>

对于常年领兵作战的大将而言,这当然不是什么问题。</P>

无非是打仗而已。</P>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做好大军补给。</P>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P>

不论如何,这一仗都是要打的,那么现在开始进行物资调配,最快需要几天时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