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仅用了三个月就彻底平定了哱拜之乱给了万历皇帝极大的鼓舞。</P>
在随后的朝鲜战争中,万历皇帝显然信心十足。</P>
朝鲜战场上的南兵与北兵之争,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皇权与江南仕林的争斗缩影。</P>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先理清一个问题,江南仕林到底是什么。</P>
实际上江南仕林并非是单指来自江南的仕族大夫这么一狭隘的概念。</P>
张居正做为大明第一相,不可能如此狭隘。</P>
江南仕林的核心,其实是认可并学习‘阳明心学’的仕林学子。</P>
无论是徐阶,还是张居正本人,都是王阳明心学的忠实拥趸。</P>
而在赵志皋之前的三任首辅,张四维、申时行、王家屏也都是以‘阳明心学’为自己的学术思想核心。</P>
而这些人,才是江南仕林真正的核心人物。</P>
其次则是因张居正改革而受益,因此坚定支持改革的各路官员。</P>
最后才是听话,又不反对改革的官员群体。</P>
这些人共同组成了江南仕林这个利益共同体。</P>
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清算张居正之后,万历皇帝暗中使人发起过一场针对心学的议论。</P>
让一些官员提议王守仁、陈献章从祀学宫,让九卿及科道官议论。</P>
当年的十一月十八日(1584年12月19日),万历下诏陈献章从祀学宫,也就是配享孔庙。</P>
这是万历皇帝企图以‘白沙心学’来削弱‘阳明心学’对朝堂的影响。</P>
他之所以如此忌惮‘阳明心学’也并非没有根由。</P>
“心学”祖师爷是南宋着名的学者,象山先生陆九渊,他的代表名言就是:“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P>
明代的心学发展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P>
因湛若水与陈献章有师承关系,二人学说总体上有继承性与一致性,白沙心学、甘泉心学可合称为“陈湛心学”。</P>
阳明心学则是在陆九渊的基础上再延伸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等道理。</P>
后世有种比较小众的明亡之论,就是有些人认为“阳明心学”才是明朝灭亡的根源。</P>
此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P>
大明建国,太祖以程朱理学为显学,做为国朝的主导思想。</P>
而在具体的治国方针上,则在元朝的户籍制度上进一步加强和固化阶层壁垒,使百姓能快速安居和繁衍。</P>
在百废待兴的大明初期,这种阶层固化的户籍制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
使得新生的大明百姓得以快速稳定下来,并恢复了农业生产。</P>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渴望进阶的新生代们则对这种固化的阶层制度有了极大的不满。</P>
宣德时期,这种矛盾便已经初现端倪。</P>
开海和禁海之争,便是这种矛盾具象化的体现。</P>
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P>
这种禁海政策的背后,其实隐射的是海利被以皇权为代表的大明勋贵阶级独享。</P>
要知道成祖禁民间海船,但是他自己却派郑和七下西洋。</P>
而能够在这七次大航海活动中分到利益的,就只有当时朝廷的勋贵阶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