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江南,这些年,朝中对江南也算是多有照顾,甚至就连状元也都给了江南,但他们还是在别人的挑唆下谋反了。
“传旨,零陵郡王李明,多交匪人,为人不安,故废为庶人,由赣州都督府严加看管。”李治的眼神中带出一丝杀意。
“喏!”王福来立刻躬身。
“传旨,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绛国公裴行俭,调兵一千;越州都督府都督来敬业,调兵一千,南北夹击平定叛乱,安抚百姓,同时清理隐田,察查不法。”
李治冷笑一声,说道:“常州虽然有旱,但断不至于有人挑唆,就直接谋反,这里面免不了有官府中一些人的明暗配合。”
武后略微沉吟,低声说道:“陛下,当地大族也要查吗?”
李治沉默了下来,地方大族历来是朝廷治理天下最大的阻碍,但同样,他们也是朝廷治理最大的帮手。
如何处置地方大族,向来是一件需要谨慎斟酌的事情。
“按证据查吧,有实证牵连进来的,便依律法严办,让刑部参与进去,该流放的流放,该杀的杀,最后所得的田地,一半发放给当地百姓,另外一半,迁移其他地方的流民吧。”李治悄无声息的,又狠狠的刺了一刀。
当地百姓和当地世家彼此知根知底,但迁移外地的流民过去,那么多少能给当地的官府一些助力。
“那么常州刺史沈迁?”武后的脸色郑重起来。
“让裴行俭看着办,朕还是希望沈迁能够体会朕的的心思,如果不能,那么他这个常州刺史也就别做了。”李治轻轻摆手,对于沈迁,他还是有几分期望的。
“沈迁在昌州任上已有七年了吧。”武后略微思索。
李治点点头,说道:“当年杨德裔致仕之后,便调了他过去,当初南昌王任职婺州,沈家便很是帮过一些忙。”
“话说回来,南昌王也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回东南了吧?”武后突然点了一句。
李治摇摇头,说道:“自从当年任职半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了,除了南昌王府还有一些商队通过杭州出海以外,其他的联系倒也没有什么了,和沈家更加多年没有联系,倒是裴行俭和来敬业和他关系不错,一二年后将来敬业调回便是。”
“陛下英明。”武后笑笑。
李治轻叹一声,说道:“来家和南昌王的关系一直不错,但事情都在明面上,暗地里倒是难得的什么都没有。”
“嗯!”武后听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还有,裴行俭既然已经插手常州隐田清查,那么这只手便一直插在里面,日后山东的事情完了,他正好调过去全面查察江南,朕也想看看江南真正的家底。”李治的眼神幽微。
武后想要开口说什么,但终究还是没有开口。
……
彭王府,后院石桌之前,刘瑾瑜目光直直的看着眼前一系列的朝廷人事跳动。
从郝处俊致仕,到李敬玄顺势调任尚书右仆射,刘审礼顺势调任中书令。
裴炎由此升任侍中。
刘伯英调任刑部尚书,武承嗣调任礼部尚书。
裴行俭调任扬州都督府长史,欧阳通升任兵部尚书。
雍州长史杨再思升任卫尉寺卿,陆元方调任雍州长史。
其他还有很多眼花缭乱的调动,但核心只有一个,狄仁杰调任户部度支郎中。
裴炎,武承嗣,欧阳通,陆元方,狄仁杰。
虽然这么多的调动真的看的人眼花缭乱,但只要把握住核心,一切也都还是明了的。
武后,世家,太子。
三者相互制衡,相互约束。
这就是皇帝的平衡手腕。
而这里面,南昌王府的收益也不少。
欧阳通升任兵部尚书就不说了,这里面本身就有和吐蕃呼应的味道,军中也不会有人不满。
陆元方虽然是李显在洮州时的老师,但他在江南时便已经和她家夫君关系密切。
至于狄仁杰,刘瑾瑜微微摇头,狄仁杰虽然看起来和王府关系密切,但一切都是为了大唐,双方之间并没有多少的隐私往来。
所以关键时刻,狄仁杰会帮忙,但不会不顾一切的帮忙。
裴炎也是一样,原本他还是武后的人,只不过后来个人野心彰显,这才投向太子,但也多是若即若离。
裴炎和王府虽然有些关系,但和这个人相处需要极度谨慎。
最后便是武承嗣,刘瑾瑜面前凝重起来,一个武承嗣当然不足为虑,但有武后支持的礼部尚书,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陛下的调整似乎有些多,刻意的痕迹太多了,远没有当年的羚羊挂角。”刘瑾瑜轻叹一声,眼睛却微微眯了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