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唐人村(上)(1 / 2)

草原风云 湘乡人家 1608 字 7个月前

“我们下一站去浡泥(今文莱)。”郑和对铁塔说,“这个国家与大明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的王室还有华人血统呢!”

“哦?真的吗?那你给我好好说道说道。”铁塔一听兴趣来了。

“洪武年间,朝廷派了一位姓黄的总兵出使浡泥。黄总兵到了那里之后,不仅帮助当地人发展生产,还多次领兵赶跑了侵略者。浡泥国王非常仰慕华夏文化,又很欣赏黄总兵的才能,就把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他。俗话说好事成双,国王的弟弟也娶了黄总兵的妹妹,兄妹俩一为驸马,一为王妃,这在南洋传为佳话。有了这层特殊的关系,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繁荣,人员往来也很频繁,浡泥是南洋诸国中华侨最多的国家。”王大人对这段历史也很了解。

“后来呢?”铁塔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一直没忘,听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提问,这样别人才不会觉得乏味。

“后来那位黄总兵被浡泥国王册封为‘麻那惹加那’,也就是一字并肩王的意思,他曾经率领一百多人的使团来华夏朝贡,可惜在访问期间不幸病逝,后来以君王之礼葬于南京。”郑和感慨不已,“这是迄今为止海外华侨获得的最高荣誉了。”

“想不到还有这样一桩轶事,你们不说我还真不知道呢!”铁塔一脸微笑,对浡泥也有了许多好感。

这日目的地到了,浡泥国王早已在港口等候,看到威武的铁塔王时不禁赞不绝口:“华夏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果然名不虚传。”

郑和与国王进行了友好坦诚的会谈,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两国的友好关系由此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晚宴结束后,兄弟几个像往常一样坐在一起喝茶聊天,郑和说道:“铁塔王,王大人,如今有很多华侨在浡泥生活,作为巡阅使我应该去慰问一下,给他们带去祖国的问候,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我真的不希望再出现像吕宋那样排华辱华的事件。”

“应该的。”王大人笑道。

铁塔又加了一句,“给他们多带点礼物去。

郑和早就让人调查清楚了,华侨们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唐人村,距港口只有一百多里的路程,他们来浡泥的时间少则两三年,长的已经超过了二十年,凭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勤劳与智慧创下了一份殷实的家业,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一切风俗习惯还是按照华夏的传统。

第二天拂晓,两艘宝船乘风破浪往唐人村而去,郑和此行带了很多家乡的特产,有豆瓣酱、梅干菜、腐乳、火腿等等,当然也少不了祖国的美酒佳酿,准备得如此充分,应该是很早就有了这个计划。

经过半天的航行,宝船来到一个小岛,岛的东边居然还有一个深水码头,宝船可以停靠。

岛上有很多身穿汉服的人,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就是唐人村,同胞见面凭直觉就已经知道了对方的身份,同为炎黄子孙,身体里流淌着龙族的热血,这份亲切感不管多远的距离都隔阻不了。

华侨们看到祖国来的亲人都是激动不已,郑和将衣物,油米,特产一一发放给每户家庭,大家开心的就像过年一样。

“所有人都来领了吗?”郑和问村长陈伯。

“还有一户人家没有来。”陈伯犹豫了片刻,还是如实回答。

“他是不是有事走不开呀?没关系,我叫人送到他家去。”郑和考虑的很周到。

“不是的,因为他没有住在这里,还住在山区的老唐人村。”陈伯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郑和。原来华侨们刚来浡泥时,是住在离此处五十里外的山区,那时候他们都不富裕,住在山区可以打猎充饥,还有充足的木材取暖,虽然交通不方便,但可以节约一大笔开支,积攒了一些钱后,他们才陆续搬到这里建立了新的唐人村,还修了这个码头出海做生意。

“没来领物资的是刘伯,他和我同一年来的浡泥,我们是同乡,关系也很好。刘伯的儿子前年出海时遇上风暴不幸遇难,老两口非常伤心,就一直住在山上不肯搬过来。我劝了很多次他们总是不听,还跟我说在山上已经住习惯了,在这里看见大海就会想起死去的儿子,只会徒增伤感。我知道他是不想麻烦我们,劝了几次之后也只能随他了。”提起这个顽固的老乡,陈伯也很无奈。

让两位老人孤苦无依的住在山上,这也太不像话了,郑和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

“郑大人请放心,我们都很关心他,每个月都会给他送些东西去,生活不成问题。”陈伯知道郑和在担心什么。

郑和的心情这才好转,说道:“陈伯,你马上安排一个人带路,我们现在就去看他,祖国不会忘记任何一位华侨。”

听了这番感人肺腑的话,陈伯感动得老泪纵横,转头叫了一声:“小华,你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