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高徒(1 / 2)

韶龄传 程长风2 1199 字 6个月前

自那日东阁议事之后,朱佑樘一直心事重重。</P>

正巧张峦携二娘和两个弟弟来东阁问安,韶龄便作东在挨着花园的暖阁中摆了一桌,邀请朱佑樘一同参加,一边赏景一边吃饭,朱佑樘欣然答应了。</P>

两个弟弟第一次来,十分兴奋,拉着韶龄要介绍这里的新奇玩意儿。张峦听到朱佑樘喊他“岳父大人”,紧张得脑门子上都是汗。二娘则十分受用,笑嘻嘻说如今去京城女眷聚会如何如何威风。</P>

朱佑樘挨着韶龄坐,一面耐心听二娘讲韶龄与弟弟小时候的趣事,一面询问两位弟弟的功课,一面还要布菜,韶龄眼扫过哪盘菜,他就抢着给夹。</P>

韶龄发现各式菜肴中竟有一道清蒸湖蟹,便悄悄问苏嬷嬷:“这菜名贵,并不在之前的菜单中?”苏嬷嬷只说是太子吩咐的。</P>

韶龄心里感激,平时朱佑樘对自己的餐食十分节俭,常说一粥一饭皆是民脂民膏,今天这场宴席算是给足了自己场面。</P>

临走时,二娘羡慕道:“韶儿,我看太子爷顶宠你,我跟老爷也就放心了。”韶龄也不解释,反正他们安心就好。</P>

倒是鹤龄悄悄告诉韶龄,杨一清来京城了。</P>

果然,没过多久,韶龄就见到了这位久违的师兄。而带他来东阁的居然是余子俊大人。开始韶龄听蒋琮说余大人想单独见自己时还有些打鼓,以为他是为之前劝诫太子娶蒋新兰的事,直到见到杨一清熟悉的笑脸走进正厅。</P>

杨一清身穿一身绿袍,头戴四方平定巾,一进门便向韶龄行了大礼,口中称道:“小人高州府杨一清拜见太子妃。”</P>

韶龄少见他这样毕恭毕敬的样子,碍于余大人也在,不好打趣,只端起架子说:“杨先生请起。”</P>

韶龄很好奇这两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于是虚笑着问了一句:“余大人带杨先生来东阁,可是有事?”</P>

余子俊连忙躬身道:“臣确有一二谏言欲报知殿下,只是殿下对臣的谏言并不赞成,只好来求娘娘折节降指。”又指着杨一清道:“这是黎淳先生的高徒,亦是长宁伯在应天府学的挚友。”</P>

看来余子俊并不清楚韶龄与杨一清以及李东阳的关系。</P>

韶龄笑了:“殿下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他不赞成放弃甘州。您来找我,怕是也没办法。”</P>

余子俊说:“娘娘,殿下心慈,可到了这个时候,老臣不妨直说。万妃一党把持朝政二十多年,前有汪直,后有梁芳,这朝廷看着还能维持,其实早已是土崩鱼烂。长痛不如短痛,这一次干脆让西北乱了,就当做我大明朝身上烂了一块肉。这块肉一烂,万氏那个脓疮也就是该挤的时候了!”他这双饱经风霜的眼睛因为这番话闪出了光彩。</P>

韶龄盯着余子俊问道:“其他几位大人都是这么看吗?”</P>

余子俊正色道:“这是臣等一致的看法。”</P>

韶龄又望向了杨一清:“杨先生,你怎么想?”</P>

杨一清站了起来:“这是大谋略!只是,苦了西北的百姓。”</P>

韶龄叹了口气,问余子俊:“余大人为何觉得我会帮你去说服太子呢?”</P>

余子俊叹了口气道:“臣等也是无可奈何,太子奉行王道,坚决不接受臣等建议。恰逢黎大人向老臣推荐了杨先生,杨先生说太子妃虽然是个女流,却见识过人。”</P>

“杨先生与本宫素味蒙面倒是对本宫十分了解啊。”韶龄正颜望着他们,“可是本宫要问两位一个问题,何谓王道,何谓霸道?你们说太子奉行王道,难道不对吗?王道说“以民为本,为政以德”,霸道则是“一统九州,制霸天下”,其实殊途同归。太子是皇储,这大明的江山社稷都要交到太子手上,念在这一条,你们也得往远处想,给太子留一个得民心的天下。”</P>

“说的好!”朱佑樘提前回府了,正赶上韶龄这番的“演讲”,他对余子俊和杨一清补充道:“大明朝不是他万家的大明朝,更不是他们底下那些贪官豪强的大明朝,你们这些忠臣,不能视若无睹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