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俊惭愧地说:“太子妃的正论让臣等惭愧。虽然西北的大局已经无法挽回,但臣等确实应该争一分是一分。民心不可失!”</P>
朱佑樘转问余子俊:“余大人,你在边境多年,你想想,怎么样才能让西北的百姓少点苦难?”</P>
余子俊想了想:“我能帮的也就一条——修筑边墙。至少把甘州城的边墙先堵上。如果哈密驰援及时,只要拖到过冬,瓦剌没有足够的粮草,他们便会撤兵了。”</P>
“这个法子可行。”朱佑樘立刻肯定。</P>
余子俊道:“可是我几次上书,都被兵部尚书白圭以陕西百姓正贫困,奏请暂缓了。”</P>
“今年陕西大旱,国库又空虚,确实不易。”朱佑樘头疼。</P>
“殿下。现在兵马驻扎在甘州的有八万,牲口饲料靠内地,如果今年冬天敌寇不向北退却,又需要准备下一年的军需供应。姑且用今年的数额约略估计,米豆需银九十四万两,草料需银六十万两。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该动用四百零七万人,大约花费用八百二十五万两。开支不比修筑边墙少。”开口的竟然是杨一清。</P>
“你对边防很了解?”朱佑樘问。</P>
杨一清回道:“小人不过是听余大人和老师讲起而已一些军务而已。”</P>
“不过偶尔讲起,竟有如此见地。”朱佑樘赞许道。</P>
“杨先生是黎淳先生的高徒,也是宾之的挚友。”韶龄告诉太子。</P>
“怪不得,名师出高徒。”朱佑樘点头。</P>
“为今之计,只好一面让马文升上书建议哈密驰援,老臣再奏请兵部拨款修筑边墙。”余子俊说:“还有一人,殿下想好如何了吗?”</P>
“你是说甘州指挥使姚英?”朱佑樘问。</P>
“正是。”余子俊回道。</P>
“可是他是万安一手提拔的。不是说谁都会不变,可这个人的根在万家那儿。”朱佑樘犹豫了。</P>
“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余子俊接道,“要让他明白利害得失。至少在这个时候。”</P>
朱佑樘眼里闪出了光:“你说下去。”</P>
余子俊:“殿下,想个办法找个人去甘州。待在他身边,总有机会向他进言。”</P>
所有的人都一振,互相交换着目光。</P>
“余大人可有人选?”朱佑樘问。</P>
“人选我这里倒有一个.....”余子俊捋了捋胡子笑道,眼光望着身边的杨一清。</P>
杨一清跪下,向太子自荐说:“殿下,小人愿去一趟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