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子远赴甘州后,韶龄除了进宫请安便闭阁不出,每天只握着一卷书似在那里看着,禾儿见韶龄不时把目光望向门外的天空,便知她心神显然不在书上。</P>
禾儿大部分时候会与苏嬷嬷静静地坐在一旁,拿着一件原本准备给圣上祝寿的道袍慢慢绣着,目光却一直在关注着韶龄的动静。</P>
“几位师傅有多长日子没来了?”韶龄终于忍不住了,虽然在问禾儿,目光仍然盯在书上。</P>
“有二十天了吧。”禾儿轻轻答道。</P>
韶龄望向门外喃喃道:“《朱子语类》有好几处还是弄不太明白?”</P>
“太子妃想请师傅们来讲书?虽说他们都是皇上派给太子爷讲书的师傅,按理太子妃请他们来讲书是名正言顺的事,可现在这个情况不叫为好。”是苏嬷嬷的声音。</P>
苏嬷嬷虽然是跟了太后多年的老人,但是这是她一般不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韶龄望向了她,等她把话说下去。</P>
苏嬷嬷放下手里的针线,轻轻说道:“有些话老奴也不知当说不当说。”</P>
“这个时候了,嬷嬷还有什么当说不当说的。”韶龄放下了手里的书。</P>
“朝里的大事老奴不懂,可有一条老奴心里明白,当年圣上听闻有太子爷这个后嗣,不顾万妃阻挠,立马将纪淑妃接进宫还封了妃。这么多年过去了,圣上又有了不少后嗣,即使兴王的呼声再高,可是圣上一直将太子当做继承大统的人选。就拿现在来说,马文升被发配去南京,余子俊被贬回乡,却让长宁伯掌了兵权,就足见圣上不愿伤着太子。再说甘州的事,有长宁伯在,有杨一清、刘大夏在,朝堂里还有像王恕王大人这样的老人在,不会出大乱子。太后以前常给老奴讲《易经》,有句话叫‘潜龙勿用’。在太子爷回京之前,娘娘什么也不要想,咱们不妨就当平常百姓家一样,关起门来过几天平常日子。那个时候几位师傅自然会来。”苏嬷嬷平静地说。</P>
韶龄眼前那一片灰暗被她这番话轻轻一拨,竟见到了一线光亮。</P>
“不过虽然师傅们来不了,我们也不妨叫蒋琮他们多去师傅那里替太子妃娘娘讨教一下学问。”苏嬷嬷继续说。</P>
“好主意。”韶龄赞许地点点头,对禾儿说“叫蒋琮来,我有个差使派他出去一趟。”</P>
“民所不当输,官所不当得,制之无艺,而取之无名。”韶龄翻着蒋琮带回的《晦庵集》默念。</P>
“小姐,这是什么意思?”禾儿问。</P>
“这说的是朱子在做南康知军时上书请求减免碳税的事,当时南康的都昌县出产木炭,但是朝廷要求的税务过重,当地农民在上交了碳税之后自己能留下的就所剩无几甚至还倒贴,所以朱子上疏请求朝廷酌情减免碳税,但是朝廷视而不见。”韶龄合上《晦庵集》问蒋琮道,“倪大人还说什么了?”</P>
“倪大人说太子已经平安到了甘州,长宁伯也已经跟鞑靼交手几次,打得很苦,也打得很好。”蒋琮回道,顿了顿又说,“只是....”</P>
“不要吞吞吐吐,快说!”我说。</P>
“目前鞑靼已经聚集兵力打算一举攻犯甘州,眼下的急务是甘州军营和哈密驰援军都急需军需粮草。”蒋琮回道。</P>
“仗在陕西打,军需粮草照例要陕西供给。还有户部怎么说的?”我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