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大人说陕西大旱,现如今又发生了瘟疫,陕西巡抚已经上了折子请求免除陕西赋税,何来粮草。”说到最后一句,蒋琮的声音低了下去。</P>
“怪不得给我《晦庵集》呢,陕西情况确实不好,那时候我与太子在大兴就见了许多流民,何况当地,据说已经是十室九空,哀鸿遍野。”韶龄回忆起大兴的一幕,郁闷不已,“圣上继位至今,从蒙古、哈密、女真、两广一路打到现在,户部早就穷得哭爹喊娘,不提也罢了。”</P>
“李敏大人在户部左支右绌也是很难。”蒋琮说。</P>
“圣上贬了殿下在兵部的余子俊和马文升,却将李敏升为户部尚书,也是怕殿下在钱粮上吃亏,只是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韶龄摇摇头。</P>
“李大人倒是想了一个法子,就是怕远水解不了近渴。”蒋琮回道。</P>
“什么法子?”韶龄很好奇,这个时候李敏居然还能有办法。</P>
“据李大人说,这个法子叫以银折粮,就是把北畿、山西、陕西,这三省的夏秋两税,以银折粮,按照每石一两计算。以作输边之饷,即省掉了公家的浮费,又免除了运卒的劳苦。”蒋琮回道。</P>
“这倒是个好主意,若是早早实行,今日也不会如此。远水可期,只是如今户部空虚,军情如火,你可问了几位大人,可有主意解这近渴?”韶龄问。</P>
蒋琮望了一眼门外,东阁两个小太监一左一右露出半个背影在门外站着,想了想,去拿了一张空白的公文笺纸轻轻推到了我面前,又伸手拿起了笔架上的笔,开始在面前的空白笺纸上写了一个字。</P>
韶龄拿起这张写着“抄”字的笺纸,也拿起了笔架上另一支笔在这张写了字的笺纸上一挥,打了一个偌大的“√”,将蒋琮在笺纸上写的字全都盖住了。</P>
蒋琮眼睛闪着亮向这张笺纸望去,倏地站了起来:“奴才这就将太子妃的意思告诉几位大人。”</P>
韶龄背对着他,手里将那张笺纸点燃在烛火间,回复他:“去吧。”</P>
成化二十三年五月,朱佑樘与李东阳亲督李家军发动了与鞑靼的大战,据战报称副储“身冒炮矢,意在殉国,以全忠名”。跟随战报一齐发回禁中的还有一则不起眼的消息,陕西按察使李和联合地方豪强占用军田,以流民冒领抚恤,已被抄家正法。</P>
东阁这边,蒋琮也带回了朝廷的消息:“今日早朝,有阁臣上书朝廷还没有定李和的罪就抄他们的家,不合规矩,殿下怕是要担干系......”</P>
韶龄停下手中修建花草的动作,将剪子交给禾儿,望着蒋琮,冷笑说:“干系?若是军饷送不到军营,鞑靼拿下了甘州,那干系就是他们的。不抄陕西豪强的家,不如从那几个阁臣自己家里拿两银子好了。”</P>
韶龄又问蒋琮道:“圣上的态度如何?”</P>
“圣上不知,但是司礼监与内阁发了八百里的加急廷寄。”蒋琮老实回道。</P>
“大明安危系于西北,只有打好这一仗,才能上解君忧,下解民难,解了殿下的困局。”韶龄感慨道,“到时候司礼监与内阁便不能再发难。”</P>
“现在只能祈祷殿下与长宁伯早日得胜归来。”蒋琮与禾儿齐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