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华严经》第十九卷(白话译文)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2 / 2)

世界始成立,无有败坏相,(世界最初成立时,没有败坏的相状,)

智无智亦然,二相非一时。(智慧与无智也是如此,两者不是同时存在的。)

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如同菩萨的初心,不与后来的心同时存在,)

智无智亦然,二心不同时。(智慧与无智也是如此,两者不同时存在。)

譬如诸识身,各各无和合,(比如各种识身,各自没有和合,)

智无智如是,究竟无和合。(智慧与无智也是如此,终究没有和合。)

如阿伽陀药,能灭一切毒,(如同阿伽陀药,能消灭一切毒,)

有智亦如是,能灭于无智。(有智慧也是这样,能够消灭无智。)

如来无有上,亦无与等者,(如来没有超越者,也没有与之相等的,)

一切无能比,是故难值遇。(一切无法比拟,因此难以遇到。)

这时,精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诸法无差别,无有能知者,(诸法没有差别,没有能知者,)

唯佛与佛知,智慧究竟故。(唯有佛与佛知道,因为智慧究竟的缘故。)

如金与金色,其性无差别,(如同金与金色,它们的性质没有差别,)

法非法亦然,体性无有异。(法与非法也是如此,体性没有不同。)

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众生与非众生,两者都没有真实,)

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如此诸法的性质,实义都不存在。)

譬如未来世,无有过去相,(比如未来世,没有过去的相状,)

诸法亦如是,无有一切相。(诸法也是如此,没有一切相状。)

譬如生灭相,种种皆非实,(比如生灭的相状,种种都不是真实的,)

诸法亦复然,自性无所有。(诸法也是如此,自性什么都没有。)

涅盘不可取,说时有二种,(涅盘不可取,说的时候有两种,)

诸法亦复然,分别有殊异。(诸法也是如此,分别有不同的差异。)

如依所数物,而有于能数,(如同依据所数的物,才有能数的存在,)

彼性无所有,如是了知法。(那种性质不存在,如此了知法。)

譬如算数法,增一至无量,(比如算数的方法,增加到无穷,)

数法无体性,智慧故差别。(数法没有实体性,因为智慧而有差别。)

譬如诸世间,劫烧有终尽,(比如世间,劫火烧有终结,)

虚空无损败,佛智亦如是。(虚空没有损害,佛的智慧也是如此。)

如十方众生,各取虚空相,(如同十方的众生,各自取虚空的相状,)

诸佛亦如是,世间妄分别。(诸佛也是如此,世间虚妄分别。)

这时,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一切众生界,皆在三世中,(一切众生界,都在三世之中,)

三世诸众生,悉住五蕴中。(三世中的众生,都住在五蕴中。)

诸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诸蕴以业为根本,诸业以心为根本,)

心法犹如幻,世间亦如是。(心法如同幻象,世间也是如此。)

世间非自作,亦复非他作,(世间不是自己造成的,也不是别人造成的,)

而其得有成,亦复得有坏。(但它能够形成,也能够毁坏。)

世间虽有成,世间虽有坏,(世间虽然有形成,世间虽然有毁坏,)

了达世间者,此二不应说。(了达世间的人,不应该说这两种情况。)

云何为世间?云何非世间?(什么是世间?什么是非世间?)

世间非世间,但是名差别。(世间与非世间,只是名字的区别。)

三世五蕴法,说名为世间,(三世五蕴的法则,称为世间,)

彼灭非世间,如是但假名。(它们的灭尽是非世间,如此只是假名。)

云何说诸蕴?诸蕴有何性?(怎么说诸蕴?诸蕴有什么性质?)

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蕴的性质不可灭,因此说无生。)

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分别这些蕴,它们的性质本来就是空寂的,)

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因为空所以不可灭,这就是无生的意义。)

众生既如是,诸佛亦复然,(众生既然如此,诸佛也是如此,)

佛及诸佛法,自性无所有。(佛及佛法,自性什么都没有。)

能知此诸法,如实不颠倒,(能够知道这些法,如实不颠倒,)

一切知见人,常见在其前。(一切有知见的人,常见在面前。)

这时,行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十方界,一切诸地种,(比如十方界,一切的地种,)

自性无所有,无处不周遍。(自性什么都没有,没有地方不周遍。)

佛身亦如是,普遍诸世界,(佛身也是如此,普遍于诸世界,)

种种诸色相,无主无来处。(种种的色相,没有主宰没有来处。)

但以诸业故,说名为众生,(只是因为各种业的缘故,被称为众生,)

亦不离众生,而有业可得。(也不离开众生,而有业可得。)

业性本空寂,众生所依止,(业的性质本来空寂,众生所依止,)

普作众色相,亦复无来处。(普遍造作各种色相,也没有来处。)

如是诸色相,业力难思议,(如此的色相,业力难以思议,)

了达其根本,于中无所见。(了达它们的根本,在其中无所见。)

佛身亦如是,不可得思议,(佛身也是如此,不可得思议,)

种种诸色相,普现十方刹。(种种的色相,普现于十方刹土。)

身亦非是佛,佛亦非是身,(身也不是佛,佛也不是身,)

但以法为身,通达一切法。(只是以法为身,通达一切法。)

若能见佛身,清净如法性,(如果能见到佛身,清净如同法性,)

此人于佛法,一切无疑惑。(此人对于佛法,一切无疑惑。)

若见一切法,本性如涅盘,(如果见到一切法,本性如同涅盘,)

是则见如来,究竟无所住。(这就是见到如来,究竟无所住。)

若修习正念,明了见正觉,(如果修习正念,明了见到正觉,)

无相无分别,是名法王子。(无相无分别,这就是法王子。)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分配各种颜色,)

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虚妄地选取不同的相状,但实际上大种之间是没有差别的。)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在大种中找不到颜色,颜色中也找不到大种,)

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然而不离开大种,却可以得到颜色。)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心中没有彩画,彩画中也没有心,)

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然而不离开心,却可以有彩画出现。)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那颗心总是不停留,其变化无量且不可思议,)

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显现一切色相,而每个色相互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就像一个工画师,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心,)

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然而因为心的作用而画画,一切法的本性也是如此。)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心就像工画师一样,能够描绘出世间的一切,)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五蕴由此而生,没有法是它不能创造的。)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像心一样,佛也是如此;像佛一样,众生也是如此,)

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应当知道佛与心,其体性都是无尽的。)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如果有人知晓心的运作,普遍地创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这个人就能见到佛,并了悟佛的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心不住在身内,身也不住在心中,)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但却能做佛事,这种自在是前所未有的。)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应当观察法界的本性,一切唯心所造。)

尔时,智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所取不可取,所见不可见,(所取的是不可取的,所见的是不可见的,)

所闻不可闻,一心不思议。(所闻的是不可闻的,一心不可思议。)

有量及无量,二俱不可取,(有限与无限,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若有人欲取,毕竟无所得。(如果有人想取,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不应说而说,是为自欺诳,(不该说却说了,这是自欺欺人,)

己事不成就,不令众欢喜。(自己的事情不能成就,也不能让众人欢喜。)

有欲赞如来,无边妙色身,(有人想要赞叹如来的无边妙色身,)

尽于无数劫,无能尽称述。(即使穷尽无数劫,也无法完全称述。)

譬如随意珠,能现一切色,(就像如意宝珠,能显现一切色彩,)

无色而现色,诸佛亦如是。(虽然没有色彩却能显现色彩,诸佛也是如此。)

又如净虚空,非色不可见,(又像清净的虚空,不是色相所以看不见,)

虽现一切色,无能见空者。(虽然显现一切色相,却没有谁能见到虚空。)

诸佛亦如是,普现无量色,(诸佛也是如此,普遍显现无量色相,)

非心所行处,一切莫能睹。(但不是心所能行的地方,一切都不能看见。)

虽闻如来声,音声非如来,(虽然听到如来的声音,但这声音并不是如来,)

亦不离于声,能知正等觉。(也不离开这声音,能了知正等正觉。)

菩提无来去,离一切分别,(菩提没有来去,远离一切分别,)

云何于是中,自言能得见?(怎么能在这当中,说自己能见到呢?)

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诸佛没有所谓的法,佛对什么有所说法呢?)

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只不过是随着他们自己的心,所以说有这样的法。)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在那个时候,功德林菩萨借助佛的神力,进入了一种叫做善思惟的三昧状态。进入这种状态后,他超越了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的世界,看到了同样名为功德林的万佛,他们都出现在他面前,告诉功德林菩萨:

\"太好了,佛子!你能够进入这种善思惟的三昧状态。好孩子,这是因为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的同名诸佛共同加持你,也是因为毗卢遮那如来过去的愿望和力量,以及所有菩萨的善根力量,让你进入这种三昧状态并讲述法则。为了增长佛的智慧,深入法界,了解众生的世界,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行为,获得无限的方便,吸收所有的智慧本质,觉悟所有法则,了解所有根,能够讲述所有法则,即:激发所有菩萨的十种行为。好孩子,你应该借助佛的威神力量来讲述这些法则。\"

这时,所有佛都赋予了功德林菩萨无碍的智慧、无着的智慧、无断的智慧、无师的智慧、无痴的智慧、无异的智慧、无失的智慧、无量的智慧、无胜的智慧、无懈的智慧、无夺的智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种三昧的力量,法则就是这样。

在那个时候,所有佛都伸出右手,轻抚功德林菩萨的头顶。这时,功德林菩萨从定中觉醒,告诉其他菩萨:

\"佛子们!菩萨的行为是难以想象的,它与法界和虚空界一样无边无际。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摩诃萨学习并实践三世诸佛的教诲。佛子们!菩萨摩诃萨的行为是什么呢?佛子们!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为,这是三世诸佛所宣扬的。哪十种呢?一是欢喜行,二是饶益行,三是无违逆行,四是无屈挠行,五是无痴乱行,六是善现行,七是无着行,八是难得行,九是善法行,十是真实行;这就是十种。

\"佛子们!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欢喜行?佛子们!这位菩萨是伟大的施舍者,能够慷慨地施舍所有的东西;他的心是平等的,没有后悔或吝啬,不期望回报,不追求名声,不贪图利益;只是为了救护所有众生,接纳所有众生,使所有众生受益;为了学习、记忆、喜爱、净化、增长、维持、显现、讲述诸佛原本的修行,使所有众生远离苦难,得到快乐。佛子们!当菩萨摩诃萨修行这种行为时,他使所有众生感到欢喜和快乐;无论在哪个地方有贫困,他都会因为愿望的力量而转生到那里,成为富贵之人,拥有无尽的财宝。即使在每一个念头之间,有无量无数的众生来到菩萨面前,说:\"仁者!我们贫穷,没有依靠,饥饿和困苦,生命垂危。我们只希望您慈悲,施舍您的身体肉,让我们有食物,以维持生命!\"那时,菩萨就会施舍,使他们欢喜,心满意足。即使有无量百千的众生来乞求,菩萨对他们从不退缩,只是更加增长慈悲之心。因为这些众生都来乞求,菩萨看到他们,更加欢喜,这样想:\"我得到了巨大的利益!这些众生是我的福田,是我的好朋友,他们不请自来,教我佛法。我现在应该这样学习,不违背所有众生的心。\"他还这样想:\"愿我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善行,让我在未来的所有世界、所有众生中接受广大的身体,用这个身体肉,满足所有饥饿的众生。即使有一个小众生没有吃饱,我也不愿放弃生命,我割下的身体肉也永远不会耗尽。以这种善行,愿我达到无上正等正觉,证得大涅盘;愿所有吃我肉的众生,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获得平等的智慧,具备所有佛法,广泛地做佛的事情,直到进入无余涅盘。如果有一个众生的心不满足,我永远不会达到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这样利益众生,没有我的想法、众生的想法、有的想法、生命的想法、各种想法、人的想法、作者的想法、接受者的想法。只是观察法界、众生界,没有边际的法则、空的法则、没有所有的法则、没有相的法则、没有体的法则、无处的法则、没有依靠的法则、没有创造的法则。当他这样观察时,他看不到自己,看不到施舍的东西,看不到接受者,看不到福田,看不到行为,看不到报应,看不到果实,看不到大果实,看不到小果实。那时,菩萨观察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众生所接受的身体很快就会毁灭,于是这样想:\"奇怪!众生愚蠢无知,在生死中接受无数的身体,脆弱不稳定,很快会毁灭。如果已经毁灭,如果现在毁灭,如果将要毁灭,但不能用不稳定的身体寻求稳定的身体。我应该学习所有佛所学的,证明所有的智慧,知道所有的法则,为所有众生讲述三世的平等、顺从寂静、不破坏的法则本质,让他们永远得到安全和快乐。\"佛子们!这叫做菩萨摩诃萨第一欢喜行。

佛子们!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饶益行?这位菩萨坚持持守清净的戒律,在面对色、声、香、味、触这些感官对象时,心不执着,也这样教导众生。他不追求权势、家族背景、财富、外貌、王位,对这一切都不执着,只是坚守清净的戒律,心里这样想:“我持守清净的戒律,必将放弃一切束缚、贪婪、烦恼、困难、逼迫、诽谤、混乱,得到佛所称赞的平等正法。”

佛子们!当菩萨这样持守清净戒律时,在一天之中,即使有无数百千亿那由他的大恶魔带着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的天女来到菩萨这里,这些天女擅长以五种感官欲望诱惑人,容貌美丽动人心弦,手持各种珍贵的玩物,想要扰乱菩萨的道心。那时,菩萨这样想:“这五种欲望是阻碍修行的障碍,甚至是阻碍达到无上菩提的障碍。”因此,他连一丝欲望的念头都不会产生,心如佛一般清净。只是为了方便教化众生,而不放弃对一切智慧的追求。

佛子们!菩萨不会因为欲望的原因而烦恼任何一个众生,宁愿舍弃生命,也绝不做伤害众生的事。自从菩萨见到佛以来,从未产生过一丝欲望的念头;更不用说实际行动,如果真有行动,那是不可能的!

那时,菩萨只是这样想:“所有众生在漫长的黑夜中,想念五种欲望,追求五种欲望,沉迷于五种欲望;他们的心坚定地沉溺其中,随波逐流,无法自由。我现在应该让这些恶魔和天女,以及所有众生,坚守无上的戒律;守戒之后,在追求一切智慧的路上,心不退转,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至进入无余涅盘。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应该遵循佛的教导来修行。学习之后,远离所有恶行、自我、无知,用智慧进入所有佛法,为众生讲解,使他们消除迷惑。但知道没有众生就没有迷惑,没有迷惑就没有众生;不在迷惑之内有众生,不在众生之内有迷惑;迷惑不是内在的法则,迷惑不是外在的法则;众生不是内在的法则,众生不是外在的法则。所有法则都是虚幻不实的,快速出现又快速消失,没有坚固性,如梦如影,如幻如化,欺骗愚昧的人。这样理解的人,就能觉悟到所有行为,通达生死和涅盘,证明佛的菩提;自己得救,让他人得救;自己解脱,让他人解脱;自己调伏,让他人调伏;自己安静,让他人安静;自己安全,让他人安全;自己远离污垢,让他人远离污垢;自己清净,让他人清净;自己涅盘,让他人涅盘;自己快乐,让他人快乐。”

佛子们!这位菩萨还这样想:“我应该顺应所有如来,远离所有世间行为,具备所有佛法,住在无上的平等之地,平等地看待众生,明智地了解境界,远离所有过失,切断所有分别,放弃所有执着,巧妙地脱离,心永远安住在无上、无法言说、无依、无动、无量、无边、无尽、无色的深奥智慧中。”

佛子们!这叫做菩萨摩诃萨的第二饶益行。

佛子们!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违逆行?这位菩萨总是修行忍辱之法,保持谦卑和恭敬;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两者都伤害;不为自己取得,不为他取得,不两者都取得;不沉溺于自我,不沉溺于他人,不沉溺于两者;也不贪求名声和利益,只是这样想:“我应当常常为众生说法,使他们远离所有恶行,断除贪欲、愤怒、愚痴、骄傲、掩饰、吝啬、嫉妒、谄媚和欺骗,让他们总是安住在忍辱和温柔之中。”佛子们!菩萨成就了这样的忍辱之法。即使有无数百千亿那由他的众生来到他面前,每一个众生化作无数口,每一口发出无数的言语,这些言语都是不愉快的、不善良的、不令人喜欢的、不可爱的、不是仁者的话、不是智者的话、不是圣人相应的、不是圣人亲近的、极度令人厌恶的、难以入耳的话,用这些话来侮辱菩萨。这些众生每一个都有无数手,每只手拿着无数的武器来伤害菩萨。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无数劫,从未停歇。菩萨遭受这样巨大的痛苦,身体毛发都竖立起来,生命垂危,但这样想:“如果我因为这些痛苦而心乱,那么我就不能够自我调伏、自我守护、自我明了、自我修行、自我正定、自我寂静、自我爱惜、自我产生执着,又怎能使他人的心清净呢?”那时,菩萨又这样想:“我从无始劫以来,一直生活在生死轮回中,遭受各种苦恼。”这样思考,自我激励,使心清净,并感到欢喜。好好地自我调节,能够安住在佛法中,也让众生同样得到这个法。又想到:“这个身体是空的,没有我、我的,没有真实,性质是空的,没有二元对立;无论是苦是乐,都没有实质,因为一切法都是空的。我应当理解这一点,广泛地向人们解释,使众生消除这种看法。因此,即使我现在遭受痛苦,也应该忍受;为了慈爱众生、利益众生、使众生安乐、怜悯众生、接纳众生、不放弃众生、自我觉悟、使他人觉悟、心不退转、向佛道前进。”这叫做菩萨摩诃萨的第三无违逆行。

佛子们!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屈挠行?这位菩萨修行各种精进,即第一精进、大精进、胜精进、殊胜精进、最胜精进、最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普遍精进。他的本性没有三毒(贪、瞋、痴)、没有骄傲、不掩饰、不吝啬、不嫉妒、不谄媚、不欺骗、自我羞愧,永远不会因为烦恼一个众生而精进,只是为了断除所有烦恼而精进,为了拔除所有疑惑的根本而精进,为了除去所有习气而精进,为了了解所有众生的世界而精进,为了了解所有众生的生死而精进,为了了解所有众生的烦恼而精进,为了了解所有众生的心乐而精进,为了了解所有众生的境界而精进,为了了解所有众生的根性优劣而精进,为了了解所有众生的心行而精进,为了了解所有法界而精进,为了了解所有佛法的根本性质而精进,为了了解所有佛法的平等性质而精进,为了了解三世的平等性质而精进,为了获得所有佛法的智慧光明而精进,为了证明所有佛法的智慧而精进,为了了解所有佛法的一个真实相而精进,为了了解所有佛法的无边际而精进,为了获得所有佛法的广大决定善巧智慧而精进,为了获得分别演说所有佛法句义智慧而精进。佛子们!菩萨摩诃萨成就了这样的精进,如果有人说:“你能不能为了无数世界的众生,因为每一个众生,在阿鼻地狱中经历无数劫,遭受各种痛苦,使那些众生每一个都能遇到无数佛出现于世,因为见到佛,享受各种快乐,甚至进入无余涅盘,你才能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你能吗?”菩萨会回答:“我能。”如果又有人说:“有无量阿僧只大海,你应该用一根毛端滴干它;有无量阿僧只世界,全部磨成尘埃。那些滴和尘埃,每一个都数,都知道它们的数目。为了众生,经过这么多劫,在每一个念头中不断遭受痛苦。”菩萨不会因为听到这些话而生出一念悔恨之心,只会更加欢喜踊跃,深感庆幸得到大善利:“凭借我的力量,使那些众生永远摆脱所有痛苦。”菩萨用这种方便,在所有世界中,使所有众生甚至最终达到无余涅盘。这叫做菩萨摩诃萨的第四无屈挠行。

佛子们!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离痴乱行?这位菩萨成就了正念,心不散乱,坚固不动,最上清净,广大无量,没有迷惑。因为有了这样的正念,所以善于理解世间所有语言,能够持有出世间的法则言说。能够持有色法、非色法的言说,能够持有建立色的自性言说,甚至能够持有建立受、想、行、识自性的言说,心不痴乱。在世间,死亡和出生,心不痴乱;在胎中和出生,心不痴乱;发起菩提心,心不痴乱;事奉善知识,心不痴乱;勤修佛法,心不痴乱;觉知魔事,心不痴乱;离开所有魔业,心不痴乱;在不能说的劫数中,修行菩萨行,心不痴乱。这位菩萨成就了这样无量的正念,在无量阿僧只劫中,从佛、菩萨、善知识那里,听到正法。听到了甚深的法、广大的法、庄严的法、各种各样的庄严法、演说各种各样的名句文身法、菩萨庄严法、佛的神力光明无上法、正希望决定解清净法、不执着所有世间法、分别所有世间法、非常广大的法、离开痴翳照了所有众生法、所有世间共法不共法、菩萨智慧无上法、所有智慧自在法。菩萨听到这样的法后,经过阿僧只劫,不忘不失,心常记忆,没有间断。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摩诃萨在无量劫修行各种行时,永远不会烦恼一个众生,使他们失去正念;不会破坏正法,不会断绝善根,心常增长广大智慧。再者,这位菩萨摩诃萨,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能使他迷惑。高声、粗糙的声音、极其令人恐怖的声音、悦耳的声音、不悦耳的声音、混乱耳识的声音、破坏六根的声音。这位菩萨听到这样无数无量的好恶声音,即使充满阿僧只世界,也从未有过一念心散乱。正念不乱、境界不乱、三昧不乱、深入法不乱、行菩提行不乱、发起菩提心不乱、记忆佛不乱、观察真实法不乱、转化众生智慧不乱、净化众生智慧不乱、决定深奥意义不乱。不做恶业,就没有恶业障碍;不起烦恼,就没有烦恼障碍;不轻视法,就没有法障碍;不诽谤正法,就没有报应障碍。佛子们!像上面所说的这样的声音,每一个都充满阿僧只世界,在无量无数劫中从未中断,都能破坏众生身心所有根,但不能破坏这位菩萨的心。菩萨进入三昧中,住在圣法中,思考观察所有声音,善于了解声音的生、住、灭相,善于了解声音的生、住、灭性质。听了之后,不产生贪欲,不产生愤怒,不失念,善于取得其相而不执着;知道所有声音都没有实质,实际上无法得到,没有作者,也没有原始,与法界相同,没有差别。菩萨这样成就了寂静的身体、语言、意念行为,达到所有智慧,永不退转;善于进入所有禅定之门,知道所有三昧是同一性质,了解所有法没有边际,获得所有法的真实智慧,获得离开声音的深奥三昧,获得阿僧只所有三昧之门,增长无量广大的悲心。那时,菩萨在一念之间,获得无数百千三昧,听到这样的声音,心不迷惑,使他的三昧,逐渐增加扩大。这样想:“我应当使所有众生安住在无上清净的念中,在所有智慧中不退转,最终实现无余涅盘。”这叫做菩萨摩诃萨的第五离痴乱行。

佛子们!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善现行?这位菩萨的身体行为、语言行为和意念行为都是清净的,他安住在无所获得的境界中,表现出无所获得的身体、语言和意念行为。他能够认识到这三种行为实际上都是无所有的、没有虚假的,因此没有束缚;所有他表现出来的,都没有自性,没有依赖;他安住在真实的心中,了解无量的心的自性,了解所有法的自性,没有获得没有相,非常深奥难以理解;他安住在正确的位置,真正的如法性质,通过方便的方法产生但没有业力的报应;不生不灭,安住在涅盘的境界,安住在寂静的性质;安住在真实的无性之性,言语道断,超越所有世间,没有依赖;进入离开分别无缚着法,进入最胜智真实之法,进入不是所有世间能了知的出世间法。这是菩萨的善巧方便,表现出生相。

佛子们!这位菩萨这样想:“所有众生,无性为性;所有法,无为为性;所有国土,无相为相。所有三世,只有言说;所有言说,在所有法中,没有依赖;所有法,在言说中,也没有依赖。”菩萨这样理解所有法都是极其深奥的,所有世间都是极其寂静的,所有佛法没有任何增加。佛法不与世间法不同,世间法不与佛法不同;佛法、世间法,没有混乱,也没有差别。了解法界的性质是平等的,普遍进入三世,永远不放弃伟大的菩提心,永远不停止转化众生的心,不断增长大慈悲心,成为所有众生的依靠。菩萨那时又这样想:“如果我不使众生成熟,谁会呢?如果我不调伏众生,谁会呢?如果我不教化众生,谁会呢?如果我不觉悟众生,谁会呢?如果我不清净众生,谁会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我的责任。”又这样想:“如果我理解了这个深奥的法,只有我一个人在无上正等正觉中独自获得解脱;而所有众生都是盲目的,没有眼睛,进入大危险的道路,被各种烦恼所束缚。像重病患者一样总是遭受痛苦,处于贪爱的监狱中不能自救,不能离开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的世界,不能消灭苦难,不能放弃恶业,总是处于愚昧之中,看不见真实,轮回生死,没有出路,处于八难之中,被各种污垢所覆盖,各种烦恼遮蔽了心,被邪见所迷惑,不走正道。”菩萨这样看待所有众生,这样想:“如果这些众生还没有成熟、还没有调伏,我就放弃他们,证明无上正等正觉,那是不应该的。我应该先教化众生,在不能说不能说的劫中行菩萨道;不成熟的,先使他们成熟;不调伏的,先使他们调伏。”当菩萨住在这个行为中时,所有的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所有的世间乾闼婆、阿修罗等,如果有人看到,暂时住在一起,恭敬尊重,侍奉供养,甚至暂时听到,经过一次心的;像这样所作的,都不会白费,一定会成为无上正等正觉。这叫做菩萨摩诃萨的第六善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