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一首“朦胧诗”引发的古诗学习热潮(2 / 2)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都对古教授的这堂课赞不绝口,心中也暗暗期待着下一次古典文学课上,又能收获怎样的惊喜,领略到何种别样的文学魅力。

在古教授的娓娓道来中,同学们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之旅,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古典诗词与现代语言之间竟有着这般奇妙的关联,那些藏在千百年前诗词里的爱恨情仇,竟能在当下通俗易懂的现代语句中找到相似的影子。也正是这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课堂经历,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凌晨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让他萌生出了一个独特又极具意义的想法——通过举办一场比赛,进一步去挖掘古诗词与现代日常语言的相似点,以此来促进大家对古诗词更深入的学习。

当凌晨在班级里提出这个提议时,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掀起了一阵狂风巨浪,同学们顿时来了极大的兴致,一双双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七嘴八舌地热烈讨论了起来。

“这主意太棒了呀,以往咱们学古诗词,总感觉是在和千百年前的古人隔着一层纱交流,可要是通过比赛的形式,大家一起去深挖古诗词和现代日常语言的相似点,那学习古诗词就变得鲜活起来,有意思多啦。”一位戴着眼镜,透着一股子书卷气的同学兴奋地说道,边说边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笔。

“对呀,确实如此呢,平时咱们学古诗词,大多就是机械地死记硬背,背完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就好像那些优美的诗句只是躺在书本里的文字罢了。要是真能把它们和生活里常说的话对应上,那理解起来肯定更透彻,记忆也更深刻,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场景,诗句就能信手拈来啦,多有成就感呀。”另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同学也满脸笑意地附和着,周围的同学纷纷点头赞同,一时间教室里热闹非凡。

大家热情高涨,很快便自发地分成了好几个小组,就像一群为了共同目标而集结的探险家,迫不及待地开启了这场探寻古诗词与现代日常语言关联的奇妙旅程。有的小组迅速翻找出以前学过的那些已经有些微微泛黄的古诗词课本,几个人脑袋凑在一起,眼睛紧紧盯着书页,把那些觉得可能与日常用语存在关联的诗句都小心翼翼地标记了出来,一边标记还一边热烈地讨论着诗句原本蕴含的深刻含义,以及在当下纷繁复杂的生活场景中可以如何巧妙运用。

“你们看这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多妙呀,这不就和咱们现在每次要回老家时,车子越靠近家乡,心里那种既期待又紧张的复杂心情一模一样嘛,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用这句诗来形容那种微妙的心境啦。”一个小组里的成员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了都不禁发出恍然大悟的惊叹声,随后又继续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讨论中去。

凌晨站在一旁,看着同学们这热情似火、积极投入的模样,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咱们可得好好准备呀,我都能想象到时候比赛的场面得多精彩了。我觉得咱们还可以把收集到的这些对接例子整理成手册,这样方便大家随时查看学习,也算是咱们这次探索之旅的一个成果见证呢。”同学们听了,纷纷叫好。

古教授得知同学们这一充满创意又饱含学习热情的计划后,更是打心底里感到欣慰,这位一向对古典文化传承有着强烈使命感的老教授,主动来到同学们中间,当起了大家的顾问。他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引路人,时不时地结合同学们找到的诗句,深入浅出地给大家讲解一些诗词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诗词诞生的时代背景,到诗人创作时的心境起伏,事无巨细,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对接的准确性,让同学们在挖掘相似点的同时,能真正领略到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

就这样,凌晨的这一个提议,宛如星星之火,在79级中文系里迅速燎原,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古诗学习热潮。无论是教室里、图书馆中,还是校园的林荫小道上,都能看到同学们或是捧着诗词集低声吟诵,或是三五成群地探讨诗词与日常语言对接的画面,整个中文系都沉浸在这浓厚又热烈的学习氛围之中,仿佛那千百年前的诗词古韵穿越时空,在这个校园里重新焕发出了熠熠生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