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虽然归于中原王朝行政管辖,但开发程度一直不高。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都被中原百姓视为瘴气横行,鸟不拉屎的蛮荒流放之地。
古代人们“谈瘴色变”。
主要原因其实是北方人适应不了南方湿热的气候。
水土不服,加上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登革热等传染性疾病的存在。
另外。
岭南地区远离中原,缺医少药,医疗水平相对落后。
一旦染病,极有可能小命不保。
久而久之。
就在中原百姓心中形成了“岭南多瘴,难以生存”的刻板印象。
所谓的瘴气。
乃因南方森林茂盛,水网密布,气候炎热、潮湿。
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大量繁殖,聚集形成的一种有毒气体。
归根结底。
就是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区域有限,土地开发程度低所致。
拥有后世灵魂记忆的宇文衍,很清楚岭南乃是一块宝地。
且不说别的。
那里水稻一年两熟,有的地方甚至可以一年三熟。
大量田地开垦出来后,那可是绝佳的粮食产区。
统一之后。
小皇帝就想着要将岭南地区开发利用起来。
宇文衍重修灵渠,就是要解决南来北往的交通问题。
路通了,岭南和中原就可进行商品贸易,往来商队带动人口流动。
从而加强两地百姓的交流,增进了解,减少隔阂。
广州城作为岭南良港,是南方最为繁华的城池。
在南朝贸易相对自由的背景下。
商业活动蓬勃发展,进出港的商船络绎不绝。
有这么一个相对繁荣的商贸港,小皇帝有绝对的信心将岭南地区开发起来。
“陛下,甄太医殿外听宣。”
宇文衍看完政事堂呈上的奏章,墨言上前轻声禀报。
“宣!”
小皇帝点头。
将朱批后的奏章置于案头,扭头活动了下脖子。
“下臣参见陛下!”
来人是太医署太医令甄权,时年四十有七。
是历史上隋唐时期的一代名医。
尤其擅长针灸治病,活人无数,颇具盛名。
宇文衍御驾亲征伐陈时,随军前往,与小皇帝相处过一段时间。
“甄爱卿免礼!”
宇文衍右手轻抬,起身走向茶台。
甄权早就喝过他亲手泡的茶,了解皇帝的作风。
谢恩入座后,欣赏起宇文衍泡功夫茶的手法来。
“手术堂进展如何?”
小皇帝轻松写意地泡着茶,一边出声问道。
当初,从孙思邈那得到华佗《青囊经》残卷,便想着要把他老人家的外科手术之法发扬光大。
甄权看到《青囊经》后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同为杏林子弟,他对神医前辈华佗有着别样的情怀。
宇文衍让其在太医署成立了手术堂,选拔对此道感兴趣的医师深入钻研。
小皇帝还让綦毋怀文用精钢打制出后世诸多手术器械。
并告之可以用羊肠制作人体能够吸收的缝合线。
另外,他把后世记忆中有关人体器官、骨骼、血管、神经等方面的内容写了出来,交给医师作参考之用。
这些内容信息图文并茂,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