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换算
秦、西汉时,一斤是256克;东汉、魏晋时,一斤是224克;隋唐、北宋时,一斤是640克;南宋、明清时,一斤是600克。
汉唐制度,一石=120斤,一斤=16两,一两=24铢(宋代废铢,一两=10钱),明清沿袭宋制。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1、秦、西汉时,1斤=16两=16*16克=256克。
2、东汉、魏晋时,1斤=16两=16*14克=224克。
3、隋唐、北宋时,1斤=16两=16*40克=640克。
4、南宋、明清时,1斤=16两=16*37.5克=600克。
现行的一斤十两(合500克,0.5公斤)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当时温州人姜周元先生首倡的,十两一斤建议提出后,很快得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重视。
1958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国多个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国实施衡器计量全面改革,普遍使用十两秤。事后,中央政务院还向姜周元颁发了“中国衡器改革建议者”的证书。
姜周元这一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衡器改革的首倡人物,是深受人们爱念的。2003年春,姜周元先生去世时,有一副特别醒目的挽联是这样写的:“一斤改十两,一斤得十两,做人做账同原则。十亿出一人,十亿只一人,肯干肯缄不普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斤。
宋代一贯:
在纸币没有被发明前,黄金、白银、铜钱都曾做过流通货币,特别是白银和铜钱,但是如果要回答一两银子等于多少铜钱这样的问题,还是很难回答的,因为在各朝各代各时期,它们的换算率都均有不同。
在宋朝之前,虽然黄金和白银已经做为货币许多年,但是因为黄金和白银的稀少,普通的老百姓手中很难有黄金白银的,黄金与白银一般都是做为国家储备货币保存在国库中,一般百姓交易都是拿铜钱做交易,所以也不存在白银和铜钱的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