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宋代官职(1 / 2)

作为当时东亚最先进发达、文明程度最高的宋帝国,其官制非常复杂,正是因为其发达,所以官制最细致,其它各帝国,唐、元、明、清,都是两大系统:职事官系统和散官系统;而宋则是四大系统:职事官系统、寄禄官系统、荣誉虚职系统、散官系统。

具体来说,宋把唐的职事官系统变为宋的寄禄官系统,而又另外创造了一套具体做事的职事官系统。

至于文官荣誉虚职的职名系统,亦即馆阁学士,如包拯的龙图阁大学士。

因此,宋的官员体系分为职事官文官、职事官武官、寄禄官文官、寄禄官武官(亦即武阶官,即军衔)、文官荣誉虚职(亦即职名)、武官荣誉虚职,文散官、武散官,共四大系统,八大班子。

寄禄官,亦即阶官,是表示官员级别的,宋的寄禄官,文官的一套,即唐的三省六部制,武官的一套,亦即武阶官,即军衔。唐元明清,皆以武散官表示军衔,而宋,则另外创立了军衔体系,亦即寄禄官中的武阶官。

职事官方面,因为三省六部已经变为仅表示级别,因此,宋具体做事的职事官,是两府三司制,即,行政权归于政事堂,军权归于枢密院,财政权归于三司。

宋采用两府三司制,这样一来,三省六部制就形同虚设了,但是这样做的又一个好处是两套班子可以互相牵制,因此,宁可高官厚禄养着大批不做事的官员,平心而论,这的确是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

不过,三省六部那套寄禄官班子不做事,但仍然高官厚禄,国家的财政负担可想而知,宋帝国养官员、养兵的钱来自百姓上缴的税收,因此百姓的税负因而加重,宋神宗年间,为了解决财政负担重的问题,实行了元丰改制,但收效不大。总之,在宋帝国,三省六部大致来说不甚重要,形同虚设。

总而言之,宋帝国这样的复杂设计,目的只有一个,加强中央集权。

具体说来,宋帝国的官员体系八大班子、加上爵位、勋位,共包括十个方面:1、职事官文官:即实际作为宰相的同平章事、作为副宰相的参知政事、掌管军事的知枢密院事,等等,直到县里的知县、县令,具体处理事务;2、职事官武官:北宋的都指挥使等等,南宋的都统制、统制等等;3、寄禄官的文阶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副处级等等,只表示级别和待遇,按级别领取俸禄,而不做具体事务,这一类包括太师太保太傅、少师少保少傅、三省六部官员如六部尚书,等等;4、寄禄官的武阶官:即军衔,最高为太尉,正二品,共六十级;5、文官荣誉虚职:即职名,包括诸殿阁大学士、学士、直学士等等,如包拯的龙图阁直学士;6、武官荣誉虚职:包括节度使、团练使,等等;7、文散官:各种大夫;8、武散官:各种将军;9、爵位:包括,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等等。王、嗣王、郡王是专门封给皇室成员的爵位,而文武官员生前最高爵位可封国公,但身后可以追封为王,如王安石的舒王、岳飞的鄂王;10、勋位:相当于现在一级勋章、二级勋章、三级勋章等等。

具体解释一下,职事官,又称差遣,是实际做事的官职,执行具体任务,没有级别,比如,担任宰相工作的同平章事;而表明官员级别的阶官,为寄禄官,宋的特点就是寄禄官不做事,而由职事官去做事,也就是说,三省六部的官员只负责领薪水,不做事,两府三司的官员才是真正做事的,两套班子互相牵制,这样安排有利于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