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巧妙的借鉴了周公的历史典故,声称周公当年也曾向周的祖先祭祷,获得王命摄政称王。
这一说法,再次彰显了他对儒家的深厚信仰。
人们普遍相信“周公践祚称王”是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
然而,其中的隐情却远非如此简单。
周公与周成王是同姓宗族,周公的权力仍牢牢掌握在周王室内部,这是家族内部权力的临时分配,不涉及天命更迭。
周成王依然是无可争议的天子。
但王莽却是个异姓外戚,他无法从刘姓皇族那里获得“王命”来当皇帝,因此只能依靠天命的转移来谋求自己的天子之位。
那么,天命转移的标志又是什么呢?
答案便是灾异与祥瑞。
汉室频遭灾异,而王氏则祥瑞频现。
一个甲子以来,刘姓天命终结、新王继起的传言已经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元、成、哀、诸帝并非无动于衷,他们在祭祀、制度等诸多方面尝试改制,以期避免天命的终结。
然而,这些努力不仅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对传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王莽以安汉公的身份为汉室制礼作乐,成效显著,祥瑞不断涌现,无疑是在挽救汉室的天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祥瑞越来越多,王莽甚至已经祭天了,可皇帝依然是刘氏的。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
如果王氏归政于刘氏,那岂不是违逆了天命?
如果王氏要当皇帝,那合法性又从何而来呢?
如果刘婴是一个成年人,在这个关乎家族、世系、血统、天命的紧要关头,那一定会挺身而出,至少也会发表一番言论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然而遗憾的是,他只有两岁,他的声音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始终是沉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