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殉社稷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这是扬州史可法祠墓的一幅挽联!
史可法出生在河南开封,但从少年时代起就生活在北京,《明史》里有记载,他妈妈怀孕的时候梦见文天祥走进屋子啦,所以他出生后就有了史可法这个名字。他爷爷当过知州,史可法从小就被大家叫做“神童”,学习那叫一个刻苦,还在书房自己写了一联:古砚不容留宿墨,旧瓶随意插新花。这里的“不容留宿墨”就是说每天的事情当天做完,也说明他学习可努力啦!他从小就立下了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向。
史可法小时候家里穷,但他还是坚持读书。后来考上进士做了官,他为人正直,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崇祯八年的时候,陕北的农民开始了暴动,他们的队伍如同汹涌的洪流一般,渡过了黄河。而在河南,同样有着一群英勇的农民起义军,他们与陕北的起义队伍汇聚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这场面之浩大,让人不禁为之震撼。这些农民们带着满腔的愤怒和不满,准备直接南下,冲向明王朝的发源地凤阳。凤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朝廷众臣也被吓得没人敢去防守拦截冲向凤阳的农民军。
然而,就在这个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史可法。史可法毫不犹豫地主动请求前往安徽设防,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威胁。他深知凤阳的重要性,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安徽的征程,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扞卫这片土地。
史可法在拦截农民军时,完全没有架子,与士兵们同甘共苦。连续好几个月,他连觉都不睡踏实,甚至连衣服都懒得脱。他还会主动让下属去休息,而自己则和留下来的士兵们一起蹲坐在冰冷的地面上,背靠背稍作休息。寒冷的天气里,他们的铠甲都被寒霜覆盖,轻轻一抖,寒霜便如雪般飘落。士兵们吃不饱饭,他绝对不会先动筷子;士兵们穿不暖衣,他也绝对不会先给自己添衣。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士兵们的关爱,仿佛将他们视为亲生子女一般。
然而,面对扬州如今的困局,史可法也感到无能为力。尽管他已拼尽全力,但依然无力回天。当史可法来到江北出任督师时,他的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解决困境。他试图调和江北四镇间的紧张局势,同时沿着黄河与淮河构建了一套防御体系。但此刻北京城的大明王朝已经灭亡,虽然南明建立了起来,但整个社会混乱不堪,人心惶惶,百姓对朝廷丧失信任,各自为政,致使史可法的心血化为乌有。
弘光元年四月,清兵已逼近淮河,每日竟能以五十里的惊人速度迅速挺进。值此危急时刻,史可法毫不犹豫地决定留守扬州。即使下属们纷纷劝他弃城逃跑,他却淡定自若地写下\"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这八个大字。
在面临死亡的那一刻,他心中仍然挂念着扬州的百万百姓。于是,他向豫王多铎求情说:“扬州的百万生灵现在都归你所有了,请你一定要仁慈一些,绝对不要杀害他们!”说完这些话后,他便慷慨激昂地在南城楼上壮烈牺牲了。而在他死后,还有二百多位与他一同殉难的人。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尽管史可法竭尽全力,但最终还是无法守住扬州这座城市。更为悲剧的是,他的壮烈牺牲并没有唤起侵略者的良知,反而让多铎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扬州城的脆弱和无力抵抗。这一情况激发了八旗军内心深处的贪婪欲望,他们立刻展开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与掠夺行动。】
******
“不知道这个史可法是哪一年的进士,为什么朕没有听说过。”万历询问着身边的大臣们,只见御史左光斗站出来说:
“这个史可法是河南人,不过一直居住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去年刚刚中了秀才,所以陛下不知道。
前几年冬天的一天,天空中飘起了鹅毛大雪,臣瞧见外面的雪景美不胜收,兴致勃勃,就带着几个随从骑马赏雪去啦。几个人有说有笑,走到一座古寺前,就下马到寺里歇歇脚。
推开寺门,进到院子里,看到左廊边上有一间小屋,一个书生趴在桌上睡得正香呢,旁边还有几卷还没干的文稿。臣蹑手蹑脚地走到跟前,书生还在呼呼大睡,臣也不吭声,拿起文稿就看起来。这一看可不得了,文字那叫一个端庄清秀,词句那叫一个精彩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