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情况,隆武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他们派遣使者到益阳王那里,表扬他的功劳,同时也鼓励他要忠诚于朝廷。但是,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最后,隆武政权只能通过总兵陈谦和方国安之间的关系,让益阳王放弃独立的想法。
隆武帝和鲁监国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都试图通过藩封来拉拢宗室,以确保他们在血缘上的正统地位。这种做法导致了许多问题。首先,大量的宗室成员得到了册封,如隆武封朱华堞为楚王、封朱术雅为辽王等,当藩王入闽,隆武必将厚遇,由此册封为藩王者多达二十余名,其中包括一些并没有太多实际贡献的人。
其次,这种行为严重地破坏了明朝的传统制度,导致藩爵体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原本有序的封爵制度被打乱,许多藩爵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更糟糕的是,有些藩爵甚至出现了同一个爵位同时被两个政权授予不同人的情况。比如,\"翼王\"这个爵位就曾先后被隆武帝和鲁监国赐予朱议氻和朱治海。这样的混乱局面不仅让人们感到困惑和迷茫,更是对明朝权威的一种削弱。】
*****
作为参与大明藩爵制度建立的李善长,他看着眼前的混乱局面,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不禁感叹,如今这一切都变了样,原本井然有序的大明藩爵制度也变得混乱不堪。
他心中暗自嘀咕着:“隆武与鲁监国之间的正统之争,实在是有害无益啊!藩爵制度乃是大明的传统,其设立初衷本就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权威和秩序。然而现在,这场争斗却让藩爵制度变得混乱起来,简直就是对祖宗之法的亵渎。更让人痛心的是,同一个爵位竟然被两个政权分别授予不同的人,就像‘翼王’这个爵位,隆武帝将它赐给了朱议氻,而鲁监国却又把它给了朱治海,这样的乱象,怎能不让天下人耻笑呢?”
想到这里,李善长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知道,这种正统之争,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百姓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它不仅会造成内部的混乱,削弱朝廷的权威,还会让百姓陷入战乱的痛苦之中。此刻,对于南明来讲,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停止争斗,共同维护大明的江山社稷,只有这样才是正确之道。而朱聿键还有朱以海这种做法,简直是自取灭亡啊。
*****
朱元璋看着天空中的繁星点点,心中感慨万千:“朕曾经认为东晋的司马睿和南宋的赵构并不是称职的皇帝,但如今看来,朕的子孙与他们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不禁想起自己一生的辉煌成就,以及对后世子孙的期望。然而现实却让他感到失望,朱家的子孙似乎并没有继承他的智慧和勇气。
朱元璋轻轻叹了口气,慢慢站起身来,目光凝视着远方的山峦。他心想,如果自己的子孙能够像自己一样英勇无畏,或许明朝就不会面临如此多的困境。但事已至此,再多的悔恨也无济于事。他只能默默祈祷,希望未来的朱家子孙能够振奋精神,重拾祖先的荣耀。
朱元璋缓缓地走回龙椅前,轻轻地抚摸着椅背,仿佛在感受着自己曾经坐在上面时的威严和权力。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静静地坐下来,闭上眼睛,思考着未来的道路。在这一刻,他放下了过去的骄傲和自信,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朱家子孙的命运。
“父皇何必为二三百年后的子孙不成器而责备自己呢,毕竟我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已经足够了,我们何必在得陇望蜀呢?”太子朱标在一旁安慰着自己的父亲,虽然此时最应该得到安慰的是他自己才对,毕竟这276年的大明江山其实跟他这个太子还有后代一点关系都没有,按照天幕目前的启示,恐怕自己这个太子是真的绝嗣了。
但是作为一个儿子,看到自己的父亲如此自责,还是忍不住开口宽慰道:“父皇,您不必过于自责。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变的,未来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即使明朝在二三百年后走向衰落,那也是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所导致的。我们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于自己现在设立的制度,毕竟这个制度也维护了大明二百多年不是。”
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话,心中稍微好受了一些,但依然眉头紧锁。他知道朱标说的有道理,但内心深处仍然感到一丝愧疚和不安。
朱标继续说道:“父皇,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统治,努力让国家繁荣昌盛。同时,也要教育子孙们要勤勉治国,不辜负祖宗的期望。这样才能保证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点了点头,表示认同朱标的观点。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必须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治理好国家,为后世子孙留下一份坚实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