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极速扩军(1 / 2)

山东清军野战主力,一抚标营,三镇总兵,是归李秉衡指挥辖制,这部分兵力常备加上新扩充的,合计约七十营。除此之外,还有一支清军,而且相当强大。但这支部队并不属于山东,而是属于北洋。

那就是威海卫军港守军!(烟台守军总兵孙金彪也是属于北洋系统,烟台另一支是山东守军是巡抚直属部队抚标营,号为东字军,总兵曹正榜。)

威海卫守军一共三支,全都是淮军系。战争爆发之后也纷纷扩军,但因为是淮军精锐系,制度相对的严密,故此红旗军“潜伏”稍微有点难。红旗军有针对的准备了十个小分队,但是只有九支小分队混入了清军。

张文宣的刘公岛守军--北洋护军,增募两营。红旗军插入了两个小分队。

张文宣部属于北洋水师护军,李鸿章嫡系(张文宣是李鸿章的外甥),平时的编制就相当齐整,军官比较充足,故此两个小分队仅仅是掌握了两个棚目(班长)。

而另一支清军则是负责北帮炮台的将领戴宗骞部,由于这位对官兵压榨严重,坏了名声,招兵困难。结果四支小分队顺利的混入,在戴宗骞这里,四个小分队顺利的掌握了一个营。而且,戴宗骞没有往这个营里搀沙子,只是让他的儿子监管这个步兵营。名义上他儿子是营官儿。对于一个正常的将领来说,掌控军队乃是头等大事,但是对于一个一心贪钱的将领来说,战后肯定解散的营,连账目都没有,岂不是贪钱不留痕吗?

南邦炮台守将是总兵刘超佩,红旗军小分队趁着扩军,两个小分队投军成功,而且还成了哨官。其管理新兵营的方式,其实和戴宗骞同出一辙。新兵营,仅仅是派了几个军官和亲信管理,并不重视,除了冷兵器,甚至连步枪都没有发几支。甚至其中一个新兵营,连营官儿都使用了新人!

红旗营这一系列动作,要说多高明,却也不见得。但是在战时扩军的情况下,却并不显眼。因为,大清的军队本就是这么烂!临战募兵,本就是清军的传统!

尤其是安徽和山东巡抚互换之后,山东官场更是一片混乱(李秉衡要安插亲信),如此大规模的渗透竟然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

按照与李秉衡的商议结果,红旗军“十营”兵力,分别驻守平海(今牟平)的龙门港。威海卫的鹿道口,文登县。相当于歪歪斜斜的在胶东半岛的东段由北向南拉了一条防线!算是山东军方在胶东半岛的最前线部队!注意,威海卫清军属于北洋,不属于山东。

故此红旗军也是威海卫北洋军的后盾!

李林杨把司令部设在了文登县城,旁边就是红旗大车厂。伴随着李林杨带领司令部和班达营小黑到达胶东半岛,红旗军的潜伏计划进入了新阶段!

红旗军司令部进驻文登县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管电报局,县城三门(只有三个门)被红旗军接防。当然,防区内的另两个县城,荣城和宁海(今牟平)也同时被接管,电报局被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