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父王。”
高欢对儿子高澄言传身教,希望他既能压制一众勋贵,让他们继续效忠自己高氏家族,又能不让吏治崩塌,维持着帝国的统治。
高欢的策略性反贪本来是当时的环境所迫而采取的权宜办法,只是歪风一长,要刹停又谈何容易?
即便后来高澄也花了大气力整肃贪腐,但收效甚微,反而被年长一辈的功勋大臣所瞧不起,不是不听他的领导,就是干脆背叛造反,要不就是继续我行我素。
高欢的手段不能说他不行,而是他有能力去掌控朝政,笼络人心,他在生时是没有问题的,一旦他离开人世了,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老臣子就会不服年轻一辈的管治,以致各种问题丛生。
到了高澄和高洋之后的一下代接班人中,已经没有了高欢父子的魄力和高智商行事方式了,因而局面就逐渐失控了。
但历史证明,凡是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只要没有汉化成功,最终都活不长久,这也许就是南橘北枳的道理,甭管多强悍的民族,要想在中原地区长治久安,还就得用汉人那套之乎者也的文化才行。
而不论是东魏,还是后来高欢子孙创立的北齐,都一直在汉化和鲜卑化之间摇摆不定,这点如果能在高欢执政初期就得以解决,那么北齐后来的君王就不会一直为此困扰。
其二,东魏官场贪污腐败之风严重,虽然高欢不愿为了钱财得罪能臣这一做法,在东魏创立前期应该是对的。
但他没有想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东魏官员上行下效,很快就贪污成风,而他并没有及时制约,引致东魏政治非常腐败,以致“文武在位,罕有廉洁”。
甚至到了后来的北齐时代,官场风气依然奢靡。人们都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东魏即便是再大、再富庶,那也经不起这么一代一代地贪腐下去啊。
所以,高欢的东魏虽然实力强劲,看上去赢面很大,但却早已被他亲手埋下了隐患。
高欢无法下决心惩贪,面对不法勋贵,高欢更多时是纵容。高欢的逻辑无非是在非常时期不怕民心乱,只怕军心乱。
可自古以来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岂有依仗武力,纵容墨吏而能长治久安呢?可以说,高欢的偏袒和不作为使东魏、北齐政权自创立伊始就埋下隐忧。
此后在北齐历朝中,六镇勋贵们依旧横行不法,与中原士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两方内讧,互相陷害攻杀,这是国家可怕的内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