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背后影子(1 / 2)

当天下午三点多钟,黄确和古一明就已经出现在出版社的编辑室里。负责杜昂作品编辑的李斌,是一位额头开阔、脸部圆润、说话和气、约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

黄确两人在沙发上坐下后,从兜里掏出警察证,对他们此次前来调查的目的,向李斌编辑作了简单扼要的介绍,在他仍有点疑惑不解的眼神之下,黄确直截了当地切入了正题。

“李主编,在杜昂被杀的第二天,我曾经给你打过电话,了解到杜昂的作品都是由你编辑后,再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有些问题还得向你请教一下。

我们在杜昂死亡的现场,发现他的电脑里有一本《散乱的密码》连载小说。听在场的其中一位报案人凌岩说,你在十二号的三点左右时,曾经给杜昂打过电话,催促他把这本小说的结尾部分尽快写完,然后把电子版发给你,有这件事吧?″

“确实有这件事,当时我还在为杜昂这本小说的结尾部分不能及时交稿而担扰时,却意外地在当天的六点二十分已经收到了他犮来的电子版稿件,才解决了这燃眉之急的问题。″李斌坦诚地回答。

“可凌岩在下午三点多钟时,曾经听杜昂说过,他这本小说的结尾部分,还没有写完,需要赶出来,从你编辑的角度看,杜昂有没有在你给他打过电话后那么短的时间,那么快就把它写完,并给你发出去呢?″

“依我对杜昂写作速度的了解,除非是早就写出了大部分内容,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完并发出,是有一定难度的。″

“可你还是在六点二十左右就收到了杜昂发来的电子版,从你了解的作者发稿情况看,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还是有可能的,那就是杜昂基本上已经完成,只要稍微赶一下速度,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打电话提醒后,他也说过要赶工才能完成。可打过电话后不久,这部分稿子很快就发送到了。″

“我有点好奇,杜昂既然已经写好,就应该是立即发给你,为什么又要在你打电话催促后,才把文稿发出呢?″

“据我对杜昂作品的多年编辑情况看,他很少有过延迟发稿的情况。我也知道他写稿时是直接使用电脑,交稿可以直接发送。″

“是这样啊。杜昂接到你的电话时,对你说过要半夜才可以将稿子发出。但仅仅过去了三个钟头,你就收到了电子版,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

“那只能说是杜昂可能还有许多其他事要急需处理,在我给他打电话时,他也不能确定具体交稿的时间,于是随口这么一说,我们也是老熟人了,这样的情况也会有。″

黄确捏着下巴,想了想说道:“那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杜昂这本《散乱的密码》小说不是他写的,所以,他也不知道能否准时交稿,只好跟你说需要半夜才能发出?″

李斌眨着眼睛,有点困惑地看着眼前的高个子刑警,“你怀疑杜昂这本小说,是其他人代替他写的?“

“我确是有这样的怀疑。根据法医对杜昂尸体的解剖,得出了杜昂是在五点半到六点半这个时间段里,已经死亡的结论。

那就是说在这时间里杜昂可能已经死了。却在六点二十分这最后时刻,还能从容地把结尾部分的稿子发出,你认为有这样的可能吗?″

“啊?那稿子是杜昂死后才发出的?这真是闻所未闻的怪事!″李斌一时目瞪口呆,似乎感到了很大震惊。

“依你多年对杜昂作品的编辑,应该对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非常了解,有没有发现他后期的小说和以前的作品相比,在写作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你就是发现杜昂的死亡和发稿的时间不一样,才到这里找我,以确定这本《散乱的密码》是不是出于杜昂的手写的?″

“对,可以这样说。因为杜昂的突然死亡,我才查看了他当晚在电脑里发出稿件的时间,从中发现在这个时间上是有问题的。我也看过他前几年写的《火之墙》这本小说,在和《散乱的密码》做过比较后,发现两本小说在文笔和风格上确有不一样的地方。″

黄确向李斌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并向他说明这次询问的重点,就是想搞清楚,杜昂后期的作品,是在他写作的实力范围之内,还是有了写作质量上的突破。如果不是,那代替他写这本《散乱的密码》小说背后的人又是谁。

听到黄确这样说,李斌心里似也有点犯难,如果自己作为杜昂多年的编辑,分不出他前后作品风格不一样,其实也不是这样。只是为了出版社和个人的利益,不好当着杜昂的面直接说出来而已。

李斌摸了摸微有点光秃的头顶,沉吟着说道:“作为杜昂作品的编辑,我是从他写的一本获文学大奖小说《龙吟》,就看出了他写作风格的不一样。确是与他之前写的小说在构思和文笔上都有很大不同,当时我心里也有点诧异。″

“按照你对杜昂写作实力的了解,如果《龙吟》是他写的,有可能写得出这样可以获大奖的小说吗?″

“作为编辑,我很清楚文学界对一本小说评定的要求和标准是什么。但从《龙吟》这本小说的写作技巧和文笔来看,杜昂似到了脱胎换骨的地步。″

“我在网上搜索过杜昂写的作品,就有这本获文学大奖的《龙吟》。但也看到网上当时有不少人质疑过,这本小说不是出于杜昂之手,怀疑是背后有人代他创作的。对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呢?″

“接到这本书稿后,我也感觉十分意外,也曾经对杜昂能否写出这样高质量的作品持怀疑态度。可他坚称,这部作品的创作人就是他,既然他说得这样肯定,我也没辄了。

我也写小说,有过很深的体会,灵感这东西很奇妙,实在不好说。就算著名作家,终其一生,也写不出几本有质量和影响力的好作品。杜昂作品质量前后相差有点大,也许和他背后有高人指点分不开。″

“那有没有杜昂利用了手中的资源和人脉,使自己的作品能获大奖的情况?″

“这我实在不好说。作家圈中确实有暗箱操作的现象。不过,获奖作品是在小说发表四年后的事,经自荐和推荐才能参与评选。

大赛也有相应的评选标准,参与评比的都是文学界的精英。要是作品没有影响力,不能获得大多数参评专家的认可,想要获得大奖也是不行的。″

“从你对杜昂获大奖的这本《龙吟》作品来看,是比他前期的小说有了质量上的突破?″

李斌考虑了一下,点点头,“从《龙吟》这本小说的成功获得大奖,确实是杜昂写作生涯的分水岭。实话实说,他以前虽然也获得过新人奖,但也让读者挑出了一些毛病,说他的逻辑和理念表达得不是很清楚。″

黄确若有所思地说道:“所以,你就是从杜昂前后作品的细微区别中,怀疑过他的一些小说不是他写的,对吧?″

“对。如果是读过几本杜昂写的小说,尽管不会分辨其中的细微部分。从故事的情节结构和叙事文笔上,也会发觉有差别。所以,我才认为《龙吟》是他至今为止最好的一本长篇小说。″

“杜昂写这本书之前,有没有向你讲过小说创作思路呢?“

“那是当然。″李斌的眼睛发亮,颇为自豪地说道,“许多作家有意向写某部小说时,也会先征询一下我的看法。我都会先听听故事的结构和结尾的内容,看看能不能吸引读者,预估一下出书后有没有市场购买力,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当时写这本书时,是杜昂主动找你的,是这样吧?″

“是啊,他基本上把大纲都写好了,然后把故事情节对我说出。我也只是听他讲故事,等他说完了,我再提出看法和意见。″

“那本小说的书名、建构和内容都是杜昂的独立创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