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抗洪救灾(1 / 2)

当张辽的威名在西域传颂之时,华朝的中原大地却正遭受着一场巨大的洪灾侵袭。太平七年(200),那是一个本应平静无波的年份,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而变得波澜壮阔。

自太平七年(200年)七月中旬起,长安、洛阳、兖州、青州等黄河沿线的地区便陷入了连绵不绝的暴雨之中。那雨,如同天空破了个口子,无尽的水流倾泻而下,将大地淹没在了一片泽国之中。所有的室外工作都被迫停止,人们只能望着那肆虐的洪水,心中充满了无助与恐惧。

自占领洛阳后便一直致力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皇帝张循,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深知,尽管自己早已通过系统预见并做出了诸多防范,但这场暴雨的猛烈程度还是让人压力山大。

通过系统的精准预测,张循迅速调集了洛阳军区、北方军区、东部军区的军队,以及各郡县的城防军、三班衙役,甚至老百姓自发组织的志愿者,共同投入到抗洪抢险的战斗中。他们冒雨堆砌防洪堤,用竹篮装泥土,一筐又一筐地堆砌、加固着那摇摇欲坠的河堤。

在最近几年持续不断的土改和惠民政策引导下,华朝的老百姓对朝廷的认可度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他们愿意听从朝廷的号召,积极参与到抢险救灾的行列中。那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农民、工匠、商人,此刻都化身为抗洪的勇士,用他们的双手和汗水,共同守护着这片家园。

然而,洪水的凶猛超乎想象。七月底,部分河段的水位已经超过了原古黄河的河岸线,开始蔓延到沿岸的各个县城村庄。那些曾经繁华的村落,此刻已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在朝廷和军队的组织下有序撤离,但仍有数十万舍不得离家出走、顽固到死活不听朝廷号令的老百姓被困在了灾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朝廷迅速成立了抗洪抢险救灾领导小组,由内阁大臣兼户部部长陈宫亲自担任组长,负责抗洪救灾工作的安排调度。

张循更是亲笔撰写了诏文《团结一心、共度灾难》,号召抗洪抢险的将士们要竭尽全力抢救灾民。他告诉大家,这是一场和平年代的战争,洪水就是他们的敌人,必须战胜它!

《华夏旬报》作为华朝的官方报纸,每十天便更新一次抗洪抢险的最新进展。全国上下其他没有遭受灾难的地区,都被中原大地的洪灾所牵动。他们深知,中原是人口最多、粮食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华朝的基本盘。中原遭受这么大的灾难,实在令人揪心。

于是,不少其他地区郡县的官绅商贾老百姓开始组织救灾物资往灾区送。他们纷纷伸出援手,表达着全国一心的团结之情。这其中当然有张循命令《华夏旬报》写文章故意引导、激发华夏民族团结一心气氛的原因在里面。但更多的,还是那些淳朴善良的百姓们对同胞的深切关怀和无私援助。

八月中旬,暴雨已停,黄河水位终于稳定了下来。但此时洛阳新修的防洪大堤也差点儿被淹过,实在危险至极。黄河沿岸尽是绵延数里的难民房,大人小孩哭声一片,场面极为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