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9年,赵光义(赵匡义)亲征北汉,首先击败增援辽军,后攻入太原,刘继元降,北汉亡。随后,赵光义毁晋阳,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冤案之—水淹晋阳城,贫苦百姓难得幸免于难。至此,宋朝实现了全国的基本统一。但版图上越南(静海军)从此失去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从五代至宋初,后汉刘知远,后周柴荣,北宋赵匡胤皆有鸿图大志,统一华夏,致力收复被石敬塘而割让契丹(辽)的燕云十六州,而都是壮志未酬身先死。而只有赵匡胤基本上统一了中原,为宋朝开创了丰功伟基三百余年。
在五代时期,由于战乱频发,英雄各领风骚,然江山易得,而治国则难。民生疾贫,百姓苦不堪言。而宋太祖顺应民意,励精图治,少年时就手不释卷,博闻多知,终成大业而名垂青史。
五代时期,中原内乱,契丹逐浙壮大,而成立了辽国,后给北宋带来了无尽的烦忧,从而带来了各民族的整合与融洽又一次在历史上创造了条件。
131
五代十国,虽然只有短暂的五十几个春秋,却是一个充满了战争和杀戮的混乱不堪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传奇与故事的色彩斑斓的时代。就连“泰山石敢当”这一安放在房屋墙上镇邪的神器,也是来自于这一时期的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传奇故事。
刘知远先祖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因家道中落,后移居大别山今新县沙窝镇熊河村。为后汉开国皇帝,称帝后,更名为刘暠,史称后汉高祖。后汉昌盛时,其疆域约为今天的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以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他在位的时间虽然跨了两个年头,但实际却不足一年,即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至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他生于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驾崩于出征路上、后汉乾佑元年,终年五十四岁,葬于睿陵。
后汉王朝虽仅有短短的四年时间,在历史的浪花中昙花一现,但留下了刘知远戎马生涯的精典人生。也留下了他政治生涯中借力生力巧妙聪慧的传奇佳话。
刘知远的一生,包括他的身世,他的婚姻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刘知远小的时候,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为人沉稳庄重,不好嬉戏;他体质较弱,经常得病,所以他不喜欢舞刀弄枪。他的眼睛白多黑少,脸色呈紫黑,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由于生活困难,他不得已到现今沙窝镇白云山、东山脚下鲍家塆一个姓李的大户人家去当上门的女婿,这种婚姻叫入赘,女婿叫做赘婿,其社会地位到了备受歧视的最底层。在一次牧马时,因为马踏坏了白云山庙属地的庄稼,被僧人捆绑起来,打了一顿。刘知远不甘心这样混一辈子,决定寻找时机,出去干一番事业,这也就引出了后来刘知远离家投军,与李三娘悲欢离合凄美的爱情传奇故事。
《五代史》却对刘知远的婚姻作了更为充满传奇色彩的描述,说刘知远年少时、因家贫,在(现今新县白云山)土门关投军当了牧马军卒,在李氏员外牧马时,邂逅李氏,遂生爱慕之情。刘知远托人向李父求亲,李父因刘家贫穷而拒绝。刘知远便约请了几位朋友,装扮成强盗,乘夜到李家抢亲,将 李氏抢走。李氏也没有再反抗,一心一意地和刘知远过起了清苦的日子。后来刘知远以军功升任河东节度使、封北平王、她也被封为魏国夫人。《新五代史》也有类似的记载。李氏为刘知远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刘承训、次子刘承佑、三子刘承勋。
刘承佑便是后来的隐帝,民间传言被权臣郭威杀死后,无头尸偷运回熊河,与其母李三娘葬于白云山延绵山脉、东山脚下的大马冲之中,并为其续了金头颅,为其造了一百个坟。现今民间仍流传着白云山、东山岭中埋葬着李三娘母子的陵墓。
晚唐时期,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据太原。刘知远离家投军后,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即后唐明宗)部下为军卒。由于作战勇敢,被升为偏将,和石敬瑭一起共事。当李嗣源与后梁军队在黄河岸边的德胜(今河南濮阳)激战的时候,石敬瑭的马甲突然断裂,几乎就要被梁军赶上时,刘知远将自己的马换给了石敬瑭,自己则骑上石敬瑭的马,掩护其后撤。刘知远曾先后两次在战场不顾自己的生死救护石敬瑭脱难,石敬瑭非常感激刘知远在战场上的舍命相救。于是在李嗣源继位称帝并任命他担任河东节度使后,他就将刘知远要到自己手下任职,担任牙门都校,做了他的亲信。
在后唐末年,李嗣源的养子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后唐废帝)起兵和后唐愍帝李从厚争夺帝位时,石敬瑭领兵在土门关刚好碰到出逃的李从厚。李从厚要石敬瑭起兵帮助自己攻打李从珂,石敬瑭知道李从厚对自己也不信任,不愿意答应,就和李从厚到屋内进行密谈。李从厚的数十名随从站在门外,准备一旦石敬瑭拒绝帮助就马上动手将其杀掉。刘知远为防备万一,暗地里派自己的贴身侍卫长石敢前去保护。
石敢把铁锤藏在衣袖之中,始终保护在石敬瑭的左右。当李从厚的随从认为石敬瑭没有真心保护李从厚的意思时,就抽剑向石敬瑭刺来,石敢拼命相救,掩护着石敬瑭躲进旁边的一间屋子里,用巨木将门挡住等待支援。当刘知远闻讯带兵救援时,石敢已经战死。刘知远将李从厚的所有随从全部杀死,石敬瑭没让杀李从厚,而是派人将其囚禁起来。不久,李从珂派人将李从厚杀害。
民间传说石敢生于泰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其武艺超群,力大无穷。步入军旅生涯后结识了刘知远,并且战争中多次救过刘知远,与其结为患难兄弟。听爷爷讲述,为保护石敬瑭阵亡后,刘知远为了纪念他,在土门关军营驻地石敢阵亡之地、现今熊河湾,为其阵亡的屋子墙壁上立了一块青石碑,并刻下“泰山石敢当”,如今石碑仍存留。并且熊河村如今依然传承着刘花园、刘畈的地名,以纪念后汉皇帝刘知远历史上辉煌的居住地。
以后在民间越传越神,讲石敢为泰山石员外之女牡丹与仙人吕洞宾所生,法术为吕洞宾所传援,为镇妖之仙。
在民间,房屋的墙角上经常见到“泰山石敢当”的字样,作避邪挡灾之用。其故事本起源于此,后来把“泰山石敢当”作避邪用的神器碑。“重于泰山″一词源自司马迁之《史记》,后来“泰山石敢当”也是“重于泰山”一词的根由来源之一。
这次,刘知远凭借他过人的机智又救了石敬瑭一命。石敬瑭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又提拔他担任了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兵马总管。刘知远治军很严,对将士一视同仁,所以他的部队战斗力很强,逐渐掌握了兵权。后来与石敬瑭发生了分歧,刘知远开始了权力与军权的控制,也开始了后汉王朝建国的历程。
历史上后汉的风云人物刘知远,也是一位“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热血男儿。他与新县熊河村,也留下了让后人遐思的渊源。
132
历史人物之刘邦,汉代开国之封建帝王,也是一位谋略天下而知人善用的权谋家、政治家。
刘邦(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195年),徐州丰县人(古时沛县)。汉朝开国皇帝。原名刘季,后更名刘邦。
封建王朝历史长河之中,毛泽东主席品论刘邦是最厉害的封建帝王。
但我认为,刘邦的思想是想众人所不敢想,为众人所不敢为之智谋之囊。
刘邦本务农,却不愿务农,整天游手好闲,结交市井无赖,富商权贵。而立之年,在萧何的帮忙之下在沛县买到泗水亭亭长之职。秦始皇巡视天下,坐着豪丽的马车,几里路的随丛前呼后拥,行至泗水亭,刘邦在远处山坡之上有幸见之,由感而赞叹:“大丈夫莫不过如此是也!”
刘邦做了亭长之后,遇吕公来投沛城县令,时吕公设宴邀宾,聘邀其好友萧何主事,身无分文的刘邦却说礼金一万,超出常人十倍而上座。吕公好相面,见其气宇不凡,以女许之,这便是后来的吕雉皇后。帮助刘邦集财招粮,平定天下奠定了基础。刘邦驾崩后,吕氏掌控天下十余年,足见其手段之高明,城俯之深阔。这是后话,在此就不多言了。
刘邦送瑶役去修秦始皇陵,而中途部分人跑了。刘邦无奈,尽数放之,却在硭荡山收买了人心,引出刘帮斩蛇之传说。
个人认为,刘邦思想与时俱进。放行徭役是万般无奈之举,这与平时其豁达开朗、随机应变的性格相符。但斩蛇之说却费了心机。随便杀死了一条蛇,却说是白帝之子,自己摇身转变成了赤帝之子。此事也应与吕公有关联。如果事件发生在现今社会,鬼才信呢!
刘邦机缘巧合,时逢陈胜、吴广起义,便在硭荡山揭竿而起,又自命不凡为赤帝之子。夺下沛县后,经吕公添油加醋,刘邦更是声名显赫。
刘邦再一次与时俱进,投了楚。又西进蜀地而灭秦。形成了楚汉争雄天下的局面。后以弱胜强,逐鹿中原,平定天下。
刘邦知人善用,驭人之术高明至极。刘帮最助力用对了三个人,其一萧何,其二张良,其三韩信。
刘邦招贤张良之后,议投楚,以壮声威,顺民意于天下。楚汉争雄前期,屡战屡败,但刘邦循序渐进,知人善用,引出了萧何月下追韩信。
这里讲一下韩信,原是世家公子,因家道中落而生活寒碜,好读书习武,但其志向高远,未成名前,受了跨下之辱而笑之,能屈能伸之大丈夫。但韩信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
刘邦拜韩信大将军之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置于亡地而后生,屡出奇兵而胜,四面楚歌逼项羽自刎于乌江畔。
刘邦为了拢收人心,这期间更为了平定天下,再一次审时瞩世,封彭越,英布,韩信等为王。勇往直前地横扫华夏。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堪改朝易主平天下!萧何与张良全身而退,而异姓诸王面临了家破人亡的格局。
刘邦最不放心的便是韩信,依萧何与张良之计,夺其兵权,转封为楚王,后降至淮阴侯,后来又贬为庶人。刘邦要杀韩信,但与韩信有盟约在先,又不能食言失信于天下。而吕后要立威于天下,扶惠帝登基,萧何遣陈平用计擒之,吕后用布兜封、竹签刺死,毁了刘邦与韩信之间“不见天,不见地,不见夜,不见兵刃\"的盟誓。
彭越,韩信被诛后,英布自知难逃被诛,便起兵反之,刘邦亲征,因受箭伤过重,三个月后于农历四月二十五日驾崩,葬于长陵。刘邦驾崩前,吕后问萧何之后谁为宰相,刘邦议谏曹参,曹参之后用陈平与周勃。张良禀刘邦料事在先,知吕后必生异心,后果其所然,陈平,周勃力举刘恒登位,开创了“文景之治”。
从此吕后执政十余载,休生养息,以安天下。
一名布衣枭雄,从山坡上远远有幸观望到秦始皇时,圆了他最初的梦想成为开国帝王。大丈夫处世兮,有如此鸿图大志,而终了却夙愿,夫复何求?
“历史上这些丰功伟绩的封建帝王,谁不是传奇的一生?谁不是不断学习奋斗的一生?你这么沉迷于游戏,真让我有些失望啊孩子。”我递给儿子看我的读书笔记寸,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好好学习,我希望你努力考上县重点高中,将来考上一所好大学,有个美好的未来。圆我没有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