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1)奇恒之府与传化之府的区别(1 / 2)

在探讨黄帝与方士关于“脏腑”定义的这一哲学与医学交织的古老议题时,我们需先明了,这不仅是古人对人体奥秘的探索,更是对生命本质理解的深刻追问。

首先,让我们澄清一个基本概念:在中医理论中,“脏”与“腑”有着明确的区分。脏,多指实质器官,如心、肝、脾、肺、肾,它们藏而不泻,主司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机能;而腑,则多指空腔器官,如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它们泻而不藏,负责消化、吸收、排泄等生理功能。

至于黄帝所闻方士间的分歧,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乃至对腑的定义也存异议,这实则反映了古代医学知识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那个时代,医学尚未形成如今这般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知识体系,各家学说并存,争鸣不断,这是知识进步前夜的必然现象。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脑髓(大脑、小脑、脑干等)无疑是极为关键的器官,它不仅是意识、思维、情感的源泉,也调控着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但其归属更倾向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而非传统中医“脏”的概念范畴。肠胃则明确属于中医“腑”的范畴,因其主要功能在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符合“泻而不藏”的特点。

在解读岐伯对黄帝关于“奇恒之府”的论述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古代中医对人体结构的独特认识。岐伯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后世对脏腑功能的分类与理解。

岐伯所言“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这里的“地气”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滋养与孕育之力,暗指这些器官或组织均源自自然界的精华,具有深厚的生命根基。它们“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意指这些结构在功能上更倾向于收藏阴精,类似于大地滋养万物而深藏不露的特性。

“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这是岐伯对这些器官功能特性的总结。在中医理论中,“藏而不泻”是区分“脏”与“腑”的关键特征之一。然而,这里的“奇恒之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脏”,也非典型的“腑”,它们在某些方面兼具了两者的特性,但又有所区别。

这些器官或组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共同特点是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生理机能,且多以“藏”为主。

脑为髓海,主宰精神意识。在中医看来,脑是精神活动的中枢,它主宰着人的思维、情感、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髓则充养骨骼,滋养脏腑,它是构成骨骼和脊髓的主要物质,同时也为脏腑提供营养和滋润。

骨为身之支架,支撑形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不仅支撑着人体的重量,还保护着内脏器官,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形态。脉为血之府,运行气血,它是血液运行的通道,通过脉道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为人体各部位提供营养和氧气。

胆为中精之府,主决断,助消化。胆是储存和排泄胆汁的器官,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中医认为胆还具有决断的功能,与人的勇气和决断力密切相关。

女子胞则主持月经与孕育胎儿。它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具有调节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器官或组织虽然功能各异,但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生理机能,且多以“藏”为主。这里的“藏”,可以理解为储存、滋养和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或能量。与六腑相比,这些器官或组织在功能上更倾向于“藏而不泻”,即它们更多地是储存和维持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不是像六腑那样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废物。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岐伯对“奇恒之府”的界定虽不完全符合现代解剖学的分类,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整体观与功能观,却为我们理解人体复杂生理机能提供了新的视角。比如,脑作为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其功能远远超出了传统中医“脏”的范畴;而髓、骨、脉等结构,在维持人体结构稳定、血液循环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