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各自出行7(1 / 2)

在陆冠南看来,除了木料的原因,木材变形技术才是关键,对于一艘木制帆船来说,除了龙骨,由船肋构成的整个船体形状,才是帆船远洋海外的制胜法宝。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将船只的重心、浮心、稳心、漂心、转心安排好,让其拥有更好的平衡性能,这样才能在大风大浪的冲击下正常航行,并且获得更快的航速、更灵活的姿态调整空间。

实际上,古人肯定没有这些专业术语,更无法掌握各种计算公式,只能凭经验慢慢摸索,而在摸索过程中,显然欧罗巴人走到了前面。

也就是说,像金色世界号那样的船只,更符合科学规律,而燕朝的帆船,人为臆想的成分更多,自然就无法应对远洋这种高风险环境的考验。

对于造船技术来说,能否将巨大的木料弯曲成船材应该有的形状,才是科学造船的基础,而在这方面,燕朝的技术积累几乎乏善可陈。

除了船只形状必须利于在海中平衡之外,还有一项指标,也是决定船只性能高低的关键所在,那就是木材连接技术。

相比传统的榫接技术,铁件的使用会让船只变的更加坚固耐用,而在这方面,番舶显然做的更好,金色世界号上使用的铁连接件,要远远超过燕朝广船,在一些关键连接处,陆冠南甚至看到了铆接技术的应用,由此一来,二者便已经不是同一级数的产品。

最后,陆冠南对广船和番舶作了一番定义,其中以广船为代表的燕朝帆船,均属于更为落后的平底船,而番舶则是较为先进的夹板船,或者叫尖底船,二者制作规程完全不同,其技术理念也有很大差别,从海上作战、行商的角度来看,面对番舶,燕朝帆船根本没有抗衡之力。

将两边船只的优劣性想清楚之后,陆冠南找王海洋等诸位船长商议多次,决定以金色世界号为蓝本,秉承先军后民的原则,建造华兴集团自己的风帆战舰,至于当下的运输工作,还是先由广船承担起来吧。

......

技术不是问题,到哪儿去找合适的木材,才是陆冠南此时最关心的事情。

关于铁力木,前水寨船匠、现造船厂归义民邱福老师傅,给陆冠南提供了一条线索,那就是在三十年前,他曾经跟着师傅们去过北方的保亭山区,发现那里有上好的铁力木,只是因为当时运输困难,加上成本高昂,才无奈放弃,首长们想要造船,就得想办法把那里的树木运出来。

在和高祥沟通时,人家说的很清楚,从云南运到广州的铁力木,一路走的都是江河,虽然路途遥远,但胜在水势稳定,不会出现木材丢失情况,而要把那里的铁力木运到榆林港,必定是要跨海的,其艰险程度,比之河运高出太多,基本无法实施,即便是强行运输,效率低就不说了,成本更是会高到让人绝望。

因此,陆冠南最终决定,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往保亭山区探查,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合适的船材,否则自己这个造船厂,只能成为笑话。

外出寻找船材,这可不是件小事,陆冠南这边的建议一经提出,梁继盛和刘建国立马带人赶往安由造船厂,商量起小分队的组建工作。

和梁继盛一同前来的,还有农业部的秦颂,他是林业专家,听说保亭山区有铁力木,整日忙着照顾那一百株橡胶树苗的秦颂顿时来了精神,表示这趟任务自己必须参与,搞林木的人嘛,不往深山里钻,还能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