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不是为他好。”宣帝有些不服气地说道,“为他寻一门更好的亲事,对他的未来大有好处。”
“不要打着为轩儿好的想法,做伤害他的事。”赵嫣的语气变得严厉起来,“他同玉儿的婚事是板上钉钉的,谁也无法改变。快回宫去查查你皇后的事,别忘了下旨,明日没看到旨意,你就别再来了。”说完,她便转身离开了花厅,只留下宣帝一人站在原地,气得脸色铁青。
在赵嫣的强硬要求下,宣帝虽满心不情愿,却也深知赵嫣的脾气,加之他也确实对赵轩这个能征善战的威武侯寄予厚望,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下旨召赵轩回京。圣旨快马加鞭地送往南疆,那明黄色的绸缎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带着无上的威严,一路扬起滚滚烟尘。
此时的南疆,烈日高悬,广袤的土地上黄沙漫天,热浪滚滚。赵轩正身着戎装,在军营中指挥士兵操练。他身姿挺拔,眼神锐利,一举一动都散发着久经沙场的铁血气质。士兵们在他的号令下,整齐划一地进行着各种训练,呐喊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就在这时,传令兵快马赶到,高声喊道:“威武侯,圣旨到!”赵轩心中一凛,他隐隐猜到了这圣旨的内容,却还是快步上前,跪地接旨。当听到宣帝召他回京的旨意时,他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喜,毕竟,他终于可以回到京城,回到玉儿的身边了。
然而,赵轩离开南疆的消息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朝中各方势力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南疆大地。那些平日里看似温文尔雅的文官们,此时却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深知南疆的重要性,这里不仅是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更是资源丰富的宝地。谁能掌控南疆,谁就能在朝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于是,在早朝之上,以礼部尚书为首的一群文官率先站了出来。礼部尚书身着朝服,头戴乌纱帽,一脸严肃地向宣帝行礼后,说道:“陛下,如今威武侯即将回京,南疆之地不可一日无主。微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派遣得力官员前往南疆,加强对当地的治理,安抚百姓,稳定局势。”他的话音刚落,其他文官们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
宣帝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文官们的奏请,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他深知文官们的心思,他们无非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将自己的人安插到南疆,从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在他犹豫不决之际,镇国公站了出来。镇国公身材魁梧,面容威严,他迈着大步走到朝堂中央,向宣帝行了一个大礼,说道:“陛下,南疆局势复杂,仅凭几个文官怕是难以应对。微臣以为,当派遣一名英勇善战的将领前往南疆,统领南疆大军,方能确保南疆的安稳。微臣愿意举荐麾下得力干将,前往南疆效力。”
镇国公的话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了下来。文官们纷纷皱起眉头,他们知道镇国公这是在和他们争夺南疆的控制权。镇国公手握重兵,在朝中势力庞大,若是让他的人掌控了南疆的军队,那他们这些文官在南疆的话语权将会大大削弱。
宣帝看着镇国公,心中暗自思忖。他明白镇国公的用意,也清楚南疆的军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若是让镇国公的人掌控了南疆的军队,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南疆的安稳,但也可能会导致镇国公的势力进一步膨胀,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想到这里,他微微摇了摇头,说道:“镇国公的心意朕心领了。但南疆事务一直由威武侯负责,他对南疆的情况最为了解。待他回京后,南疆的事务还是由他自己安排吧。朕相信,他一定能够处理好南疆的一切事务。”
镇国公闻言,心中一紧,他没想到宣帝会拒绝他的奏请。他还想再争辩几句,但看到宣帝一脸严肃的表情,便知道此事已无回旋的余地,只好无奈地退了下去。而那些文官们,则在一旁暗自窃喜,他们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早朝结束后,文官们和镇国公的人都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他们开始在暗中谋划,试图寻找机会,再次向宣帝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此时的赵轩,已经踏上了回京的路途。他坐在船舱里,看着舱外不断后退的景色,心中却在想着南疆的局势。他知道,自己离开南疆后,朝中各方势力肯定会对南疆虎视眈眈,南疆的局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