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将站出来反驳道:“王大人,您这是书生之见。那外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怎会被仁德感化?若不及时出兵,我朝边境百姓必将生灵涂炭。”
王衍却不以为然,他说道:“老将军,你只知武力,不懂权谋。出兵虽可解一时之危,但却会引发更大的战乱。我这是以长远之计,保我朝太平。”
由于王衍在朝中的威望,他的言论竟然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结果,朝廷在决策上犹豫不决,错过了抵御外敌的最佳时机。边境的战事越来越吃紧,百姓们苦不堪言。
后来,晋朝内部发生了叛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京城。晋惠帝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王衍被任命为元帅,率领军队前去平叛。
然而,王衍虽然熟读兵书,但他却毫无军事才能。他在战场上指挥混乱,士兵们不知所措。面对叛军的猛烈攻击,王衍的军队很快就溃败下来。
在生死攸关之际,王衍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竟然抛弃了士兵,独自逃跑。他跑到了一个偏僻的山村,躲了起来。
叛军首领石勒得知王衍被擒后,便亲自审问他。石勒看着眼前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王衍,问道:“你身为晋朝重臣,为何致使国家如此衰败?”
王衍不敢承认自己的过错,他又开始信口雌黄起来:“我本无心朝政,只是被形势所迫,才担任官职。这国家大事,皆由他人决策,与我无关。”
石勒听了,愤怒地说道:“你身为朝廷大臣,享受着荣华富贵,却不思报国,只知推卸责任。你平日里的那些高谈阔论,如今看来,不过是信口雌黄的谎言。”
最后,石勒下令将王衍处死。王衍临死前,才意识到自己的一生是多么的荒唐。他因为虚荣和不负责任,不仅害了自己,也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从那以后,人们便用“信口雌黄”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不顾事实,随口乱说的人。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一个警示,提醒人们要诚实守信,不要随意编造谎言,否则终将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