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胡老头的回忆(1 / 2)

新安会馆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苏浙赣皖的人。

在清中后期,来自徽州的商人,在这些地方设立了不少的徽州商人会馆。开始的时候名称各不相同,但最终大部分都改成了一个统一的名字:新安会馆。

最初的时候,离开徽州四处奔波的徽州商人,所经营的物品大多是各种土产。

但是在收获了第一桶金之后,他们的目光盯上了两样东西:盐业和典当。

这在当时,是两门极其暴利的生意。

但是这两门生意,早就被扬州和大同商人把持已久。

扬州的盐商和山西的晋商不但拥有雄厚的资金,也掌握着绝对的资源,甚至还拥有自己的武装。

刚刚崭露头角的徽商们想要在这两个行业中分一杯羹,在当时来说,无异于是在虎口夺食。

但是刚刚开始发迹的徽商们,在此时可以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决定抱团起来,一起和扬州大同的这些老牌商人进行对抗。

于是,原先各自为政的徽州商人们,放下了各自的成见,也摘下了原来以自己家乡命名的会馆招牌,将各自的会馆统一改成了新安会馆,以表明自己来自徽州地区。

一时之间大江南北树立起了无数新安会馆的招牌,徽商们聚集在新安会馆的招牌下,拧成一股绳和扬州大同的老牌商人们较量。

也就是这样的团结,让徽商们从扬州盐商和山西票号的口中,硬生生撕下了一块肉。

这些历史背景对陈宇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但这间新安会馆,还是让他充满了好奇。

因为商人是逐利的,所以在大多数的时候,新安会馆都建立在通衢之地。

而义乌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交通闭塞的地方。这里被群山围绕,山多地少,民生凋敝。

就算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义乌都被贫困困扰着。

在之前整个历史上,义乌最出名的事情,可能就是出了一支“戚家军”了。

也因为义乌土地的贫瘠,造成了义乌人一直有种走出去的习惯。很多义乌人虽然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可因为生活不得不离乡背井。

可相比起义乌人的走出去,徽商却偏偏走了进来,在这里不但建起了新安会馆,甚至出钱扩建了渡磐寺。

这就让陈宇不得不好奇,这些徽商到底图什么?

虽说金华义乌离开徽州真的很近,但陈宇相信,徽商们绝不会无缘无故在这里耗费钱财。

因为道理很简单,商人,不论大小,总是精于算计的。

面对陈宇的问题,老人沉默了片刻。

“义乌最多的是什么?”他反问陈宇。

义乌最多的是什么?

这问题反倒让陈宇愣住了,这方面他倒是真的没考虑过。

“人?”

他试探着回答道。

自从戚家军出名之后,全世界都知道义乌是个很好的兵源出产地,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大量青壮被征召入伍。

最惨的时候,就是戚家军北上抗清。

三千金华义乌子弟一去再不回返,义乌百姓几乎家家挂起白绫。

“人?”老人摇了摇头,“人值啥钱……过去那些年,只要给饭吃,人有的是……”

钱曜的专长的确是做生意。

他环顾了一下四周,佛堂老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不少,各种小店鳞次栉比,商业气氛极其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