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印光法师下册。(1 / 2)

这个世界,也不是没有快乐。但所有快乐的事,大多也都是苦。众生迷惑愚昧,反而认为那是快乐。如同嗜好美酒,耽着美色,打猎赌博等事,何尝是快乐呢?而一班愚昧的人,耽着不舍,乐在其中,忘记疲劳,实在是可怜。即使是属于真正的快乐的,也很难长久。

如父母具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

例如父母健在,兄弟具全,这些事哪能恒常。所以乐境一过去,悲心相续而起。所以说没有一点快乐,这也不是过份的言论啊!这个世界的苦,说也说不完。但是用三苦或八苦的分类,可概括无遗。

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

三苦: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是说我们这个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所以名为苦,又加上长期受到生老病死等苦,所以名苦苦。

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

坏苦指世间无论何事,不能长久。太阳到了中午,就该西斜了,月亮盈满了,就该亏缺了。天道的运行尚且如此,何况人间之事呢?乐境刚刚现起,苦境随即来临。当乐境坏灭的时候,这个痛苦就不堪言说了,所以乐是坏苦。

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

行苦,虽然不苦不乐,似乎恰当很好。而其性迁流,哪能常住,所以名为行苦。举出这三苦,一切苦都收摄了。八苦的意思,在书中已经详细叙述了。

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

如果知道这个娑婆世界的苦,那么厌离娑婆的心,自会油然而生。如果知道彼极乐世界的乐,那么欣求极乐的念头,必会勃然而起。

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

从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来培植往生净土的基础。再加上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就可以出离娑婆,往生极乐。为阿弥陀佛的真子,作莲池海会的良朋啊!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

或许有人会说:阿弥陀佛,安居在极乐世界。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一个世界中念佛众生,也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怎能以同一个身,同一时间,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中一切念佛的众生呢?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

回答:你怎能以凡夫的知见,推测佛的境界。姑且以比喻来说明,使你的疑惑消灭。一个月亮在天空中,万条江河都有月影显现,月亮哪有留心在意万条江河呢?天空只有一个月亮,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全都显现全月。即使小到一勺水,一滴水,无不各自现出全月。

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

而且江河之中的月亮,一个人看,就好像有一月对着这个人。百千万亿的人,在百千万亿的地方来看,也都是各自有一个月亮,对着这个人。

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

如果百千万亿的人,各自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走,那么月亮也是随每个人所行之处,恒常对着这个看月之人。与各人的距离没有远近之别。

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

如果百千万亿的人,安住不动,那么月亮也就安住不动,恒常对着看月之人。唯有水清净静止,月亮就显现,水昏浊乱动,月亮就隐没。月亮固然没有取舍,而不显现的原因,是由于水的昏浊奔腾,没办法接受月亮的影现罢了。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众生的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的信愿具足,至诚感佛,那么佛就能感应,如同水清净静止,月亮就会显现。如果心中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陀相背离,就如同水昏浊乱动,月亮虽然不会忘记照临,却不能够清楚明白的影现啊!

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月亮是世间色法,尚且有如此的微妙。何况阿弥陀佛,烦惑净除究尽,福德智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呢?

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

所以《华严经》中说:“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所以知道众生遍法界感,佛陀遍法界应。佛陀实际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来去之相。而能够令机缘成熟的众生,见到阿弥陀佛来此,接引他往生西方啊!怀着这个疑惑的人,不是一、二个。因此明示其中大意,令大家生起正信。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重刻序

佛与众生之心体,了无少异。众生与佛之心相,天渊悬殊。相既悬殊,则由相所感之受用,亦悉悬殊矣。佛愍其体同而相用悬殊也,由是运无缘慈,兴同体悲,种种方便,以施济度。

佛与众生的真心本体,没有一点差异。众生与佛的心相,就天地悬殊了。心相既然悬殊,那么由心相所招感的受用,也就天地悬殊了。佛陀怜愍众生,虽然具有与佛相同的心体,但却相用悬殊,因此运行无缘大慈,兴起同体大悲,施设种种方便,来济度众生。

众生若知其相用虽殊而本体原同也,固当上慕诸圣,下重己灵,依教奉行,以期复本也。

众生如果知道,心相受用虽然不同,而真心本体原本是同的道理,就应当向上仰慕诸位圣者,向下注重自己的性灵,依教奉行,以期恢复本有真心啊!

药师经者,世尊叙述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因行果德,显密摄化之功德也。此经系唐玄奘译,文理畅顺。

《药师经》,是世尊叙述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因行果德,显密摄化的功德。这部经是唐玄奘三藏法师翻译,文理顺畅。

而八菩萨名,与说咒一段,二皆阙 (qu ē) 如。东晋帛尸梨蜜所译之大灌顶神咒经,第十二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有八菩萨名。

而八大菩萨的名号,与说咒的一段经文,二者都遗漏了。东晋帛尸梨蜜法师所翻译的《大灌顶神咒经》,第十二卷《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有八大菩萨的名号。

唐义净所译之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有说咒一段文,凡四百二十八字。三经实本一经,以流通已久,致贝叶脱简,各据所得之梵本以译耳。而药师如来拯拔初机,咒力居多。

唐义净三藏法师所翻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有说咒的一段经文,一共四百二十八字。三部经实际是源自一部经,因为流通很久,导致贝叶脱漏,各自根据所得的梵本来加以翻译罢了。而药师如来拯拔初学之人,咒语之力较多。

以故前人取帛尸译本八菩萨名,义净译本说咒一段添之,令文义周足。而药师如来救度众生之心,亦无遗憾。

所以前人取帛尸梨蜜法师译本中八大菩萨的名号,义净三藏法师译本中说咒一段,添加进去,令整部经,文义具足。而药师如来救度众生之心,也没有遗憾了。

亦如法华之普门品重颂,华严之普贤行愿品。合之则称悦佛心,离之则有阙化导。况此经此咒,举世受持。若不添入,则诵经者不蒙密咒利益,持咒者不知出自何经。

也如同《法华经》普门品的重颂,《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集合起来,就称合佛心,令诸佛欢喜,分离开来,就有失化导。何况药师经,药师咒,天下人都在受持。如果不添入进去,那么诵经的人,不蒙受密咒的利益,持咒的人,也不知道出自哪部经。

前人此举,可谓契理契机。故数百年来,依之流通。张瑞曾居士,发心重刻。恐少知见者谓与藏本不同,致生疑虑。因略述源委,以期共知所以耳。

前人的这个举动,可说是上契佛理,下契众机。所以几百年来,都依着这个版本流通。张瑞曾居士,发心重刻。恐怕少知少见的人,认为与大藏经中的本子不相同,导致生起疑虑。因此大略叙述其中的源委,希望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所以然罢了。修正管理寺庙条例并护教文稿序

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乃十法界之根本。不明此法,非但无由亲证本有真如佛性,即世间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亦不能究竟圆满。

佛法,就是心法。这个心法,是十法界的根本。不明白这个心法,不但没办法亲证本有的真如佛性,即使是世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不能够究竟圆满。

何以故。以未得根本,唯事所发之迹象故。是以古今来凡立大功,建大业,辉煌宇宙者,多由学佛得力而来。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得到根本,只是(依据)事件所显发出来的迹象而已。所以,古往今来,凡是建立大功大业,功绩辉煌宇宙的人,大多是由学佛得力而来的。

即宋之周程张朱,发明圣学心法,亦曾取资于佛学。但其门庭知见过甚,不唯不事表彰,反从而辟驳之。则于诚意正心之道,殊为欠缺,可叹也。

即使是宋朝的周敦颐、二程( 程颢和程颐 ) 、张载、朱熹,阐发显明圣学心法,也曾经从佛学中取得助益。但是因他们门派的知见太深,不仅不从事表彰,反而加以辟驳佛学。这对于诚意正心的圣人之道,实在是有所欠缺,可叹啊!

此法虽人人本具,若未闻佛说,则珠在衣里,莫由自知。是以一切诸佛,莫不以流通法道为嘱。

此心法虽然人人本来具有,如果没有听到佛说,那么还是宝珠在衣服里,自己没有办法知道。所以一切诸佛,全都以流通法道为嘱咐。

流通之法,最初须以建立塔庙,印造经像为始。以若无塔庙经像,则无由奉尊仪而修净行,阐佛道以导群迷。而一切含识,俱无由瞻礼圣容,培植善根。闻法修持,开发心地也。

流通佛法的方法,最初必须以建立塔庙,印造经像作为开始。因为如果没有塔庙经像,就没有办法奉仰尊贵的佛像,来修习净行,阐扬佛道,化导群迷。而一切众生,也就都没有办法瞻礼佛陀圣容,培植善根。闻法修持,开发心地。

流通之人,须真修实践之僧,及有势力财力之王臣绅商。一名内护,一曰外护。内护则严持禁戒,笃修净业。于禅教律密净土,或专主一门,或兼修各宗。必使自他得益,幽显蒙庥 (xi u) 。阴翼治道,潜淑民情而后已。

流通的人,必须是真修实践的僧人,以及有势力财力的王臣绅商。僧人名为内护,王臣名为外护。内护,就要严持禁戒,专修净业。对于禅宗、教下、律宗、密宗、净土,或者专修一门,或者兼修各个宗派。必使自他都得到利益,阴阳二界全都蒙受庇护。暗中辅助国家治理,暗中化导民俗风情而后已。

外护则不惜资财,广种福田。普令同人,发起信心。内外相资,法遂流通。若无有道德之内护,则师表未立,人将安仰。若无有势力之外护,则资斧无出,外侮莫御。

外护,就要不惜资财,广种福田。普令同人,发起信心。内护外护相互资助,佛法得以流通。如果没有有道德的内护,那么师表未能建立,人们如何来仰赖呢。如果没有有势力的外护,那么资费用度就没有出处,外来的欺侮就不能抵御。

以故如来将入涅盘,以法付嘱国王大臣,并及诸天善神。令于后世乘愿示生一切国土,流通佛法,普利含识。由是二千余年,化被各国者,以内护外护,皆有人故。

所以如来将入涅盘,以佛法付嘱国王大臣,以及诸天善神。令他们在后世乘愿示生一切国土,来流通佛法,普利含识。因此二千多年来,佛法教化加被各国,是因为内护外护,都有其人的缘故。

我国自东汉时,方蒙法化。至晋而蒸蒸日上,至唐则诸宗悉备,几等西天。由宋元明,以至清初,佛日恒辉,法轮常转。

我国从东汉时期,方才蒙受佛法教化。到了晋朝,蒸蒸日上。到了唐朝,诸家宗派全都建立起来了,几乎等同西天印度。从宋、元、明,以至清朝初年,佛日恒辉,法轮常转。

至咸同间,以兵歉迭遭,哲人日稀。国家不暇提倡,庸人滥收徒众。多有无赖恶人,混入法门,遂致一败涂地。凡未阅佛经,未遇知识之人,见此游行人间,造种种业之僧,便谓僧皆如是。

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因为接连遭遇兵火荒年,智慧卓越的人日渐稀少。国家没有闲暇提倡佛法,平庸僧人滥收徒众。有很多无赖的恶人,混入佛门,于是导致佛教一败涂地。凡是没有阅读佛经,没有遇到善知识的人,看见这些游行人间,造作种种恶业的僧人,就认为所有的僧人都是如此。

从兹一唱百和,以为佛法无益于国,有害于世。莫不以逐僧占产,改庙为学是务。倡此事者,虽未必全昧心理。由不知佛法之所以然,但以己见妄测。致令一班假公济私者,视为奇货,欲饱己囊。彼此效尤,势如燎原。

从此一人唱,百人和,认为佛法无益于国家,有害于世人。没有不以驱逐僧人,占用庙产,改寺庙为学校当作要务的。倡导这件事的人,虽然未必完全暗昧良心正理。由于他不知道佛法的所以然,只是以自己的私见来妄测。致使一班假公济私的人,当作奇货可居,想要填饱自己的私囊。彼此仿效,形势如同大火燎原。

民国初立,屡经缁素高人呈部,祈大总统下令保护。四年,规定保护章程三十一条。犹有词意含浑,易生弊端处,恐为后患。九年,程雪楼居士,面见大总统,祈其修改。因详加商酌,规定二十四条。十年五月,公布各省。

民国刚刚建立,多次经僧俗高人呈文内务部,祈请大总统下命令保护寺院。民国四年,规定保护章程三十一条。还有词意含混,容易生起弊端的地方,恐怕成为后患。民国九年,程雪楼居士,面见大总统,祈请加以修改。因此详细加以商讨,规定了二十四条。民国十年五月,公布到各省。

今夏江苏教育期成会,复援清末民初之例。以借庙开学,呈王前省长。遂蒙赞许,谓为无戾于法,实衷诸情,审慎周妥,良堪钦佩。令教育厅饬 (ch i) 各县遵照办理。

今年夏天,江苏教育期成会,又援引清末民初的先例。以借庙产开学校,呈送给前任省长王铁珊。于是得蒙王省长的赞许,认为无乖于法律,实合于众心,慎重妥当,很是钦佩。下令教育厅命令各县遵照办理。

此令一出,随即退任。江苏僧界,大为震惊。盐城各庙,多被侵夺。佥 (qi ān ) 谓去岁大总统教令公布,王前省长竟若罔闻,极口赞美。若不设法挽救,不但江苏一省之寺庙,不能保存。而各省同此性质之人,谁不欲仗办学校之名,以灭佛法而占僧产,为最有名誉利益之义务乎。

这个命令一发出,王省长就退任了。江苏僧界,大为震惊。盐城各个寺庙,大多被侵夺。都说去年大总统保护寺院的教令已经公布,而前任省长王铁珊竟然置若罔闻,极口赞美夺庙办学。如果不想办法挽救,不但江苏省的寺庙,不能保存。而各省与前任省长王铁珊有相同性质的人,谁不想借办学校之名,来灭除佛法而侵占僧产,为最有名誉利益的义务呢?

于是公举代表三十人,以浩净退居为首。恳于魏刚长王愚僧二居士。祈其转达当轴,陈述利害。冀阴翼治道,潜淑民情之法,不至速灭。而江苏韩省长,固通达政体,深知佛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