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增广下册(2 / 2)

想要与十方三世一切大众,同仗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共同远离五浊恶世,全都登上九品莲台。永远侍从观世音菩萨,亲证真实的圆通法门。

予曰,神通人各本具,香饭娑婆岂无。何须更显神通,高越恒沙,求彼所余,饱此大众,然后为得也。

我说:神通,每个人本自具足,香饭,娑婆世界哪里又没有呢?何须要显示神通,向上经过恒沙佛土,去祈求众香国所余的香饭,来饱足大众,认为这才得当呢?

当知此斋,师等以实心备办,大众以虚心纳受。办者受者,各具眼耳鼻舌身意。而眼耳鼻舌身意,当体本空,是何等神通。所办所受,复具色声香味触法。而色声香味触法,直下如幻,是何等香饭。

应当知道此斋饭,钟芳师等人,以真实净心来准备置办,大众以谦虚净心来纳受。办斋受斋的人,各自具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体本空,这是何等的神通。所办的斋饭,所受的斋饭,又具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当下如幻,这是何等的香饭。

而况根尘既亡,我人岂有。则三轮空寂,一道清净。其为神通也,香饭也。不离当处,任运遍达于十方。不越一念,法尔普熏于三际。即心之幻秽顿消,自性之真净圆显。

何况六根六尘既消亡,自我与他人的分别相哪里还有呢?那么三轮即空,一道清净。这种神通,这种香饭,不离当处,能任运遍达于十方法界,一念之中,法尔普熏于三际时光。自心的虚幻污秽顿时消亡,自性的真实清净圆满显现。

当念亲见弥陀,临终定蒙摄受。从兹常聆圆音,恒炙休光。当必速满果海,入大涅盘。岂第得三摩地,证真圆通而已哉。

当下一念,亲见阿弥陀佛,临终之时,一定蒙受慈光摄受。从此恒常聆听阿弥陀佛的圆满法音,恒常熏习净土的盛美光华。定当快速圆满果地觉海,入大涅盘。哪里只是得三摩地,证得真实圆通而已呢?

由是观之。师等此举,乃与维摩老居士,并镳 (biāo ) 齐驱,无或轩轾。其为功德,当与十方虚空,同其寿量,非笔墨文字,所能形容者也。

由此看来,钟芳师等人的这个举动,是与维摩老居士,并驾齐驱,没有高下。这个功德,应当与十方虚空,同样的寿量,不是笔墨文字,所能形容的啊!

如或不识因果,废弛侵没。则昔人以斋僧钱,盖安僧屋者,尚堕火枷地狱。况入私囊,以肥己者乎。殷鉴早悬,各宜洞照。

如果不认识因果道理,松弛浪费,侵占吞没钱物。那么过去有人以斋僧的钱,盖建僧屋的,尚且堕落到火枷地狱。何况吞入私人的口袋,来养肥自己的人呢?借鉴的镜子,早就悬挂在那儿,各人应该明察洞照。圆通庵万年簿序 ( 代永悟和尚作 )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昔世尊以五时八教,普应群机。随彼根器,各令得益。

真如理体,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往昔,世尊以五时八教 (五时: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八教分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合之为八教。) ,普应群机。随众生的根器,各自令他们得到利益。

其在前之四时,具说六度万行种种法门。摄小,则毫善弗遗。应大,则包括法界。

在前面的四时教法中,具体说了六度万行的种种法门。其细致详尽则丝毫之善也不会遗漏。其圆满宏大则包括整个法界。

迨至法华,则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普授作佛之记,大畅出世之怀。说者谓法华一经,乃如来究竟极谭,具明一代时教所以然之线索。

等到了法华会上,开权教,显实义,会三乘,归一乘。普遍授予弟子成佛之记,完全实现佛陀出世的初衷。讲经的人说:《法华经》,是如来究竟极谈,彻底说明一代时教所以然的线索。

如家业之有总帐簿,天子之有九鼎也。兹万年簿者,亦圆通常住之总帐簿子也。溯吾师祖普信老和尚,欲摄心禅寂,于同治三年,岁在甲子,创建三椽茅篷,于西天门上,不二石侧,额之曰圆通。仅足以蔽风雨,庇身心而已。

如同家业的总帐簿,天子的九鼎尊。现今这个万年簿,也是圆通寺常住的总帐簿。回想我的师祖普信老和尚,想要摄心修习禅定,在同治三年甲子(1864 年),创建了三间茅篷,在西天门之上,不二石的旁边,匾额名为圆通。只能够遮蔽风雨,庇护身心罢了。

而老人入修禅观,出睹沧溟。怡情适志,以法为乐。初未意及为精蓝也。按山志,圆通庵,在西天门上。

而普信老人入茅篷修习禅观,出茅篷看看大海。怡悦心情,舒适自得,以修习佛法为乐。当初没有想到成为一个精美的伽蓝 (寺院) 。按《普陀山志》中记载:圆通庵,在西天门上。

万历五年,僧圆献结庵于谷内,后以年深遂废。昔处谷内,今踞山巅。其名虽同,而其基稍异。殆后有出谷迁乔,直登大涅盘山,常观大寂灭海者之先兆欤。

万历五年(1577 年),僧人圆献在谷内结庵,后来因为年深月久,于是废弃了。过去是处在谷内,现今是盘踞在山顶。寺庵的名称虽然相同,而地点稍微有差异。大概是后来跃出低谷,迁升高处,直登大涅盘山,常观大寂灭海的先兆吧!

越五年戊辰,吾师山静老人,摄吾与永庆师兄。幸蒙大士冥加,二三年来,香火渐兴,檀施屡至。遂开拓基宇,改为禅庵。至明年春,先师示寂。吾承师祖慈命,力任院事。

过了五年,到了戊辰(1868 年),我的师父山静老人,收了我与永庆师兄二个徒弟。幸蒙观世音大士冥冥加被,这二、三年来,香火渐渐兴旺,檀越施主多次来到这里。于是开拓原来的地基屋宇,改为圆通禅庵。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我的师父示寂。我承接师祖的慈命,担任院事。

而庆兄专修净业,凡九历寒暑,三掩禅关,以辅翼之。迄同治癸酉,师祖西逝。其局势虽未若现今之恢廓宏敞,然已颇有可观矣。

而永庆师兄专修净业,一共九年,三次闭关,来辅助净业。到了同治癸酉(1873 )年,师祖往生。寺庵的规模虽然没有现今的宏廓广大宽敞,然而已经颇有可观了。

从兹以后,剃度益多,香火愈盛。加以徒某孙某,继任其事。尤复不惜心力,经之营之。举凡基址之高者凿,卑者砌。必使地得其平,人得其用而后已。

从此以后,剃度的弟子更多,香火也愈加旺盛。加上徒弟某人,徒孙某人,相继担任其中的事务。尤其勤勉,不吝惜自己的心力,来经营办理。凡是基址高的地方就凿削下去,太低的地方就堆砌起来。必定使得地基平整,能够供人使用才可以。

而殿堂屋庐之宜创者创之,宜修者修之。狭小鄙陋者,广大壮丽之。咸使焕然一新,成就大观。以及大而佛像尊经,中而庄严法器,与种种什物。即小而一匙一箸,凡佛事所应用,日常所必需者,罔弗备焉。

而殿堂屋舍,适合创建的就创建,适合修葺的就修葺。狭小鄙陋的地方,使它广大壮丽。使整个寺庵焕然一新,成就大观。大的来说,佛像经典;中的来说,庄严法器,与种种杂物。即使小到一个勺子,一双筷子,凡是佛事所应当使用,日常所必需的东西,没有不具备的。

田产虽无几许,而亦可供一季之粮。视卓锥无地者,犹少胜焉。噫。吾老矣。来日无多,欲后之人有所承守,不敢暴弃。勉效前人,光扬法道。

田产虽然没有多少,也可以供一季的粮食。比那些贫穷的没有立锥之地的人,还是好些。噫!我老了。来日无多,想使后来的人,能够继承守业,不敢糟蹋浪费。勉励效法前人,光扬法道。

今将常住所有钜细什物,分门别类,一一登簿,以垂久远。夫此庵,非天造地设。乃吾与庆兄,及十方檀越,心血所成。而徒与孙,亦预有力焉。然亦岂徒设云哉。

现今将常住所有的大小物品,分门别类,一一登记在万年簿上,来永久地流传。这个圆通庵,不是上天造成,大地施设。是我与永庆师兄,以及十方檀越的心血所成就。而徒子与徒孙,也有参与努力。这难道只是徒然施设吗?

良以欲成佛果,须圆万德。欲转法轮,须仗众缘。今幸众缘略具,当须常转法轮,备修万行,以期万德之圆成耳。

实在因为想要成就佛果,必须圆满万德。想要常转法轮,必须仰仗众缘。现今有幸众缘大略具足,当须常转法轮,完备地修习万行,以期万德圆成啊!

而济济后昆,安住其中。无饥寒困苦之忧,有闲适逍遥之乐。可不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体檀越之诚恳,思建立之艰难。发菩提心,笃修净行。以冀报答四恩于万一乎。

而济济一堂的后学之人,安心住在其中。没有饥寒困苦的忧虑,而有闲适逍遥的快乐。难道不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体察檀越的诚恳,思惟建立寺院的艰难。发菩提心,笃修净行。以希望报答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的万分之一吗?

凡见庵中一针一草,则曰此为我等续佛慧命,自利利他而设。爱之如身上肉,护之如眼中珠。孜孜修持,惟日不足。

凡是见到寺庵中的一针一草,就要想到说:这是为我们续佛慧命,自利利他而施设的。要如同自己的肌肤和眼睛一样加以爱护。孜孜不倦,努力修持,只觉时日不够。

能如是者,不愧为如来弟子,大士儿孙。则人敬之,神护之。现在福慧双隆,将来成佛有分。否则袈裟之下,失却人身。三途一报百千劫,出得头来是几时。莫言不道。

能够如此的话,才不愧为如来弟子,大士儿孙。那么他人恭敬你,诸神庇护你。现在福慧双隆,将来成佛有分。否则,恐怕是袈裟之下,失去人身。三途一报有百千万劫,出得头来不知又是几时。到时候,不要怪我没有提醒啊。永悟和尚公堂序(代本人作)

夫前之无始,后之无终。包太虚而无外,入微尘而无内。清净光洁,湛寂常恒。无生无灭,离相离名。在有非有,居空不空者,真性也。

说前,它没有开始,说后,它没有终结。包含太虚空而无外,入微尘而无内。清净无染,光明洁亮,湛然寂静,常恒不变。无生无灭,远离一切形相名称。是有而不是实有,是空而不是顽空,这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啊!

至于揽地水火风之身,乃筋骨血肉之聚。方生即灭,才荣便悴。众骨支撑,如以木为屋。一皮包裹,犹以泥糊壁。里面尽屎尿脓血,外头生垢汗发毛。蛆虫棋布,蚤虱星罗。假名为人,实我焉在。

至于包含地、水、火、风四大的色身,乃是筋、骨、血、肉的聚合体。方才生起,就要灭亡,刚刚荣盛,就要憔悴。色身内由众多的骨头支撑,如同用木头做成的房屋。外由一张薄皮包裹,好像用泥浆粉涂墙壁。里面全都是屎、尿、脓、血,外面生污垢、臭汗、头发、身毛。身上蛆虫如很多棋子一样排布,蚤子跳虱如很多星星一样罗列。假名为一个人,这是真实的我吗?

而且以眼耳鼻舌身意之闲家具,奔驰于色声香味触法之荆棘林。由是起贪瞋痴之无明,灭戒定慧之正智。五蕴本空,谁肯一照。六尘无性,人皆认真。致令万苦俱集,一灵永昧者,幻身与妄心也。

而且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闲置的家中工具,奔驰在色、声、香、味、触、法的荆棘丛林中。由此生起贪瞋痴的无明,息灭戒定慧的正智。色、受、想、行、识五蕴本来是空,谁肯自我观照一下呢?六尘没有自性,人人都认作真实。致使无量痛苦全都聚集,自己的性灵永远的暗昧,这就是我们虚幻的色身与攀缘的妄心所导致的啊!

圆觉所谓一切众生,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此也。若论真性,则非圣非凡,无朕无兆。亘古亘今,恒自如如。从何以记其年月,陈其荐献。

《圆觉经》中所说的:“ 一切众生,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就是指的这个道理啊!如果讨论真如自性,那么它不是圣,不是凡,没有任何行迹征兆。亘通古今,恒常如如不动。又怎么来记载它的年月,陈列祭品呢?

若论幻身,则生同傀儡,死作尘土。妄心,则随境生灭,毫无实义。又何必留鸟迹于空中,系清风于江上也哉。但以本山恒规,凡为住持,及有名德僧,皆立公堂,以为后人遗念。

如果讨论这个虚幻色身,那么就是活着如同傀儡,死了化作尘土。攀缘的妄心,则随着外境,生生灭灭,没有丝毫真实之义。又何必固执的要留下鸟在空中飞的行迹,在江面上系缚住清风呢?但是因为普陀山的常规,凡是做过住持,以及有名望道德的高僧,都要建立公堂,作为后人的遗念。

予自弱冠,出家于圆通茅篷。意谓有此把茅盖头,斗室容膝,足矣。岂知世相无常,随时迁变。檀信日众,输粟布金。年久月深,不知不觉遂变之为梵宇精蓝矣。而又阖山法眷,以予笃厚老成,强攀之为法雨主人。

我自从二十岁,在圆通茅篷出家。心里想着,只要有一把茅草盖住头,一间小屋容下打坐的膝盖,就满足了。哪里知道世事无常,随时代而变迁。檀越信徒一天天的增多,送来粮食,布施金钱。年久月深,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座梵宇精美的伽蓝了。而且,全山的法亲眷属,认为我忠厚老成,恳请我为法雨的住持。

然自愧德薄,何足光扬法道。屡次告退,只住四年。缅想古人,惭惶无地,又何敢引以为例哉。

然而我自己惭愧德行浅薄,不足以光扬法道。多次请求告退,只住了四年。缅怀遥想古人,羞愧惶恐不尽,又怎么敢引古人作为先例呢?

诸法子徒弟辈,固请不已。因幡然曰,吾生不能宏阐宗风,利益彼等。若设公堂,亦可以作当头棒喝。

但是诸位法子徒弟辈,恳请不止。因此幡然醒悟说:我这一生不能够宏阐禅宗门风,来利益他们这些人。如果设立公堂,也可以作为当头棒喝。

令彼春冬二季,悬影祭祀时。忽念曰,此老某某年生,某某年殁。于今又经几许年月。因知人命无常,速如电光,一息不来,便成后世。从兹发愤修持,求生西方。由是拌除幻妄身心,还复本有真性。与弥陀老子,共优游于清净寂灭之域,以永享夫常乐我净之乐,则亦不无小补云。

令他们在春冬二季,挂像祭祀的时候。忽然想到说:这位老人是某某年出生,某某年故去。到如今又经过了多少年月。因此知道人命无常,快速如同闪电之光,一口气不来,就成下一世。从此发愤修持,求生西方。因此豁除幻妄身心,恢复本有的真性。与阿弥陀佛慈父,共同优游于清净寂灭的净土,来永享常乐我净的快乐,这也不是没有一点小益的。

遂令拨桃花庄田若干亩,使其轮流经管,以充两季祭祀之资。乃援笔而为之序。

于是下令拨出桃花庄田若干亩,使他们轮流经管,用来充当春冬两季祭祀的资费。于是提笔写下了这篇序文。初机净业指南序

会稽道尹 (yin ) 涵之黄公,笃信佛法,精修净业。欲令同人,咸修净业,离苦得乐。以净土诸书,文深义奥,不便初机,及无学问人。因编作白话,缕析条陈,以示要义,名曰初机净业指南。

浙江绍兴道尹黄涵之先生,深信佛法,精修净业。想使大家,都来修习净业,离苦得乐。因为净土宗诸多论书,文字义理深奥,不便于初学以及没有文化的人学习。因此编成白话文,详细分析,分条陈述,来显示其中的大纲要义,书名为《初机净业指南》。

生死海中,得此指南,则背东向西,舍秽取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当必一超直入如来地,不复在此世界中,长受生死轮回之苦矣。既是志同道合,何妨助其劝导。乃为序曰,

在生死轮回的大海中,得到这本指南,就能背离东方,趋向西方,舍秽土,取净土,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当必直接超脱进入如来之地,不复在此娑婆世界中,长受生死轮回之苦了。既然大家志同道合,不妨辅助他的劝化引导。于是为他的书写序说: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

《阿弥陀经》中说:“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又说:“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的原因:是由于阿弥陀佛的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的缘故。

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

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具足了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没有一点快乐,所以名为娑婆世界。梵语娑婆,汉语翻译为堪忍。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这些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