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文武并重(2 / 2)

反而,古人的底线灵活的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只是有些潜规则没法明文书写,所以才留下了刻板的教条,让后世以为制度很僵化。

“陛下,李大人想的不错,但是微臣只有一点想要请教陛下,文臣武将以后是不是各司其职,文臣能否转成武将,而武将又是否能转为文臣?”李文通看完奏折,问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这下子,可把苏铭问住了。

文武之道,是不是真的泾渭分明,苏铭的本意是想保留汉人的勇武,血性,免得最后落得神州陆沉的下场。

“此事事关重大,朕要好好想想,不过朕可以告诉你,能转。”

李文通眼里浮现出一丝异色,接着道,“既然如此,那就好办了,武举既然是为了选出武将官员,那考官必须是武将,文臣可以协助,但不能插手考核内容。”

“武将要上阵杀敌,就算是将帅也要经历战场,带兵打仗,不需要纸上谈兵之辈,文官不上战场,最好是不要让他们插手。”

“但陛下若想要臣子们能出将入相,微臣以为,科举当中也要适当加一些,君子六艺之中也有射礼和御术,想要转为武将,总不能手无缚鸡之力吧?”

苏铭点点头,凝重的说道,“你说的有道理,这些意见都很中肯,朕会好好考虑。”

果然是一人计短,两人计长,李存礼提出的章程是站在文臣的角度考虑,潜意识的会偏向文臣,这也不怪他。

脑袋总是由屁股决定,这是人之常情。

三日后,苏铭将改革的武举和文举章程在朝堂上宣布。

顿时,朝臣一片哗然,只感觉思维有点跟不上了。

武举是武将的事,文官可以不插手,但是文举科教之道,为什么要增加骑射?这难道不是有辱斯文?

只是,这件事苏铭早就跟女帝李存礼他们通过气,君臣互有默契,李存礼唯命是从,压根不会反对,甚至赞成得很。

朝臣们虽然有微词,但反对力量并不大,况且,君子六艺是孔子提出,他们这些读圣贤书的还能反对不成?

下朝之后,消息很快就传出去,引得洛阳百姓议论纷纷,底层的小民最喜欢八卦,因为他们生活的乐趣不多,也仅仅只能口嗨而已。

一旦吃饱了,茶余饭后,自然而然就开始键政了。

相比于文官们的不乐意,百姓们可就乐意多了,要知道,这时候的百姓可是剽悍的很,血性十足。

几百年的胡汉融合,也让中原染上了胡人习性,尤其是在乱世,有一身保命的本事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普通人可能承担不起学习骑射的开销。

索性苏铭直接把这列为了加分项,也就是说,文举考试,名额全看卷面成绩,而名次却是将骑射分加进去,骑射成绩占的比例不高,但在拉升一两个名字绝对是没问题,再多就不可能了。

而骑射这方面的考核,也是由武将参与。

若是为了李唐皇室的统治,苏铭不该这样做,但他压根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李唐能延续多少年,他一点都不关心。

自己迟早要离开这个世界,他走后,哪管这世上洪水滔天,就算是李唐皇室统治崩塌,也跟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儿孙自有儿孙福,他管不了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