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工业革命,禅位(1 / 2)

很早的时候,苏铭就知晓张子凡知道自己的身份,否则,他不会远离洛阳,这么多年也不来信。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更何况龙泉宝藏之战当中还有很多人活着。

在世人眼里,他就是李星云,可在陆林轩和张子凡眼里,他终究不是李星云,长得一样,人却不是那个人。

那一声“李兄”终究是再也听不到,张子凡说完之后,便带着陆林轩离开了。

淡淡的复杂情绪在心头闪过,回过头,远方天边,夕阳西下,残阳如血。

……

“回去一趟,感觉如何?”

在契丹待了一年,多阔霍又回到中原。

千秋殿,她穿着宫裙,精致的面容上满是疑惑,“我们丢失了大片草原牧场,为什么契丹百姓的生活没有变差,反而变得更好了?”

苏铭淡淡瞥了她一眼,“之前契丹是什么成分你不知道吗?各部落组成联盟,跟野蛮人一样。”

“耶律洪古虽然是个废物,但他身边的臣子可不是废物,如今各个部落编户齐民,安置流官管理,不比拿什么奴隶制度要强?”

“话说你扶持了这么久,为什么不把草原部落化家为国,向中原靠齐?”

多阔霍瞪大眼睛,脸蛋微红,她的实力确实强,但如果要论治理国家,她就不行了,中原王朝为什么能屡屡崛起,就是因为大一统的集中制度。

草原部落松散联盟,巅峰时期还是,可如果遭遇挫折,那就会导致分崩离析,千百年以来,从匈奴,到鲜卑,再到突厥,契丹……

草原文明一个个走向没落,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唯有中原王朝一次次破灭,一次次崛起,延续了文化传承。

当然,历史上,她成功了,契丹变成了辽国,雄踞北方数百年。

调侃了一下,苏铭接着道,“过几天,朕打算让正元娶亲,他年纪不小了,也该成家了。”

如今,李正元十几岁,差不多可以娶亲生子了,苏铭吃了半颗龙元,精气旺盛,连带着李正元都遗传了他的基因,十几岁就长到了七尺身高,如同大人一样。

李唐皇室一脉单传,他只有李正元这一个儿子,前两年,袁天罡主动要求在暗中保护李正元,毕竟李唐皇室传承系于他一身,他要是出了意外,那造成的震动简直无法想象,比后世大明朱标太子挂了还严重。

多阔霍自然是没意见,她点点头,“嗯,你安排吧。”

一个月后,皇子李正元大婚,洛阳城上下,一片喜庆,满城张灯结彩,这次,苏铭给他准备了一个正妃,三个侧妃。

反正这小子练了他修改过的天罡诀,本钱雄厚。

大殿上,一个少年穿着蟒袍,眉宇间满是贵气,仪表不凡,“儿臣参见父皇。”

“平身吧。”

苏铭看着下面的李正元,眼里闪过一丝满意,“等你大婚之后就出宫开府建制,平日里跟着我观政吧。”

李正元猛地瞪大眼安静,“父皇,孩儿年纪还小,万一出了差错……”

苏铭对李正元管的不紧,没有像历史上的那些皇子一样,六岁的时候就开蒙读书,课程排的满满。

学习的时候该学,玩的时候该玩,等到李正元大了点才慢慢教导,因此,父子之间感情倒是不差。

现在李正元正值十几岁活泼好动,平日里他经常出入千秋殿,知道处理政务有多繁忙,因此才尽力推辞。

苏铭摆摆手,直接打断他的话,“行了,朕还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年纪也不小了,也该收收心,这大唐未来要交到你手上,你不管,谁管?”

“天下战乱数百年,好不容易太平,朕可不想你以后变成第二个杨广。”说到这,他的语气变得严肃,堂下的李正元脸上的笑容也收敛起来,认真的听他讲话。

“你去看看你母亲吧。”

“儿臣告退!”

……

开宝十七年,李正元正式成为大唐皇太子,大婚之日昭告天下。

成婚三个月后,苏铭就把李正元塞到了户部。

如今朝堂之上,三司主管朝廷赋税经济,而户部则主管钱粮拨用和天下户口,如果说要了解朝廷运转,最好的地方就是在户部和三司。

密密麻麻的数字代表着朝廷经济体制运转,国家财政好坏,从赋税和人口就能一眼看出来,赋税有没有增加,土地数额有没有变化,商税有没有增长。

除了在户部上班,李正元还要陪苏铭批阅奏折,听他分析奏折中蕴含的信息,在教育上,苏铭觉得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

很少有人不学过,就能会的,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他们需要一点点成长。

开宝二十年,内阁次辅韩熙载成为太子的师傅,教导他读书。

同时,大唐的改革一点点深入,数年前,朝廷完成了限田令,丈量土地,十年后,新一轮的改革开始。

改革先改革吏治,平日里的那些贪污腐败渎职的官员一茬接一茬送入大牢,然后吏部补足,这期间就花了半年时间。

半年后,官府组织丈量土地,清点户口,然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来了。

天下各地,朝廷的政令开始施行,现在的大唐官场流动性很强,内卷的很,每一个官位都是有数的。

自从大唐施行科举制度以来,每年都会涌现出许多举人进士,大唐别的没有,就是人多,这官,你不想当,有的是人做。

即便是朝廷吏治抓的很紧,在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的时候,地方依旧出现了许多阻力。

然而,面对封建体制的铁拳,这些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在这个过程中,皇太子李正元参与的很深,甚至他就是其中的执行者。

为了避免人走政息,苏铭必须未雨绸缪,将政治改革推行下去,不然,等后继之君做,阻力太大了。

除了他,没人受得了这个反噬,饶是如此,苏铭在文人士子口中的名声也降低了不少。

只不过,他一点也不在意,千秋之名自有后人评说,这些家伙说的不算,而他也不是雍正皇帝,他是开国君主,性质根本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