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缓缓驶入开封府的大街(1 / 1)

征大人的豪华马车缓缓驶入开封府的大街,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有节奏的“咚咚”声,车厢内的锦缎与金饰在阳光下闪烁,尽显尊贵。这座古老的城市依旧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仿佛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悠久的故事。开封,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如今,作为大清的一座重要府城,它的街市繁华,商业气息浓重,民生的风貌却又让征大人心生几许感慨。

马车行驶在开封的主要街道上,两侧是熙熙攘攘的商铺与市井,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五光十色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商品。从香料到丝绸,从陶器到小饰品,琳琅满目的货物让人眼花缭乱。马车穿过热闹的市场,逐渐驶向了城市的东南部,那是开封府的主要官署区,雄伟的建筑群耸立在空中,气势恢宏。

征大人坐在车内,透过车窗凝视着四周的景象。他并未被眼前的繁华所迷惑,心中却早已开始观察起这座城市的风貌。虽然大清的国运正处在盛世阶段,但他并未忽视那些细微之处,正如康熙帝所嘱托的那样,考察民情,察访百姓疾苦,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在马车经过一处繁华街市时,征大人听见了一阵急促的步伐声,低头一看,几名衣衫褴褛的乞丐正沿街行乞。征大人微微皱眉,心中不禁疑惑,开封这样一座大城,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乞讨之人?他心生疑虑,不由得示意车夫停下,随即吩咐随行的侍卫:“去,问一问这些乞丐,看看他们为何如此困苦。”

一名侍卫听命而去,很快便回来报告:“回禀大人,他们大多数是因病失去了劳动力,或者家中贫困,无法谋生,寻求帮助于街头。这些人并非天生懒惰,而是因生活的困窘而无奈求助。”

征大人沉默片刻,点了点头。虽然他知道,贫富差距在大清的各大城市中屡见不鲜,但眼前的情景依然让他感到心头一紧。他明白,这些乞丐的处境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城市底层百姓的普遍写照。

马车继续前行,穿过街道,最终停在了开封府的正门前。征大人下车时,周围的围观人群默默地退开了几步,尊贵的气质自然流露,毕竟这辆马车的气派已然无可忽视。征大人并未急着进入府衙,而是站在门口稍作停留,四周的景象让他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

开封府的大门外,矗立着一尊古老的青铜雕像,那是宋代名将岳飞的雕像。雕像虽有些岁月的痕迹,但依旧气势磅礴,仿佛时刻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征大人仔细端详这座雕像,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意。岳飞是开封的英雄,他的英名早已传遍天下,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象征之一。

进入开封府的办公区域,征大人见到了当地的官员。府衙的大堂中,几名文官与武将正等候接见。征大人向他们行礼后,便开始了与开封府官员的交流。交谈间,征大人发现,虽然这些官员看似风度翩翩,谈吐得体,但其中也有不少人言辞间透着几分敷衍与应付。他不禁心生疑虑,难道这些地方官员,真如外界传言的那般腐化无能?

在随后的几天里,征大人遍访了开封的各个角落,探访了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他走访了不少民居,见到了不少农户。每到一处,他都会询问百姓生活的困苦与不易。令人感到心酸的是,尽管开封府是大清的重要城市之一,但其中许多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土地的过度征税和官府的徭役压迫,使得许多百姓不得不忍受艰辛的生活,甚至一些贫苦家庭的孩子,早早便要为生计奔波。

在一处贫民区,征大人遇到了一对老夫妇。两位老人年事已高,身躯瘦弱,依靠着一小块贫瘠的土地勉强维生。他们的家中空无一物,只有一张破旧的木床和几件简单的衣物。征大人看着眼前的景象,心头一震,便走上前去与他们交谈。

“你们为何如此贫困?”征大人问。

老夫妇默默地叹了口气,老者回答道:“我们年老体弱,土地的税赋沉重,家中又无儿女,靠着这片地勉强维生。每年都得交税,岁岁年年,压力越来越大。”

征大人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低头沉思。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许多贫苦百姓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在心中默默做出了决定:回去之后,必须将这些情况详细报告给康熙帝,督促朝廷采取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恢复民生。

在开封的几日间,征大人还注意到了一些社会现象。尽管大清国的盛世局面使得许多上层贵族过上了富贵荣华的生活,但底层百姓的疾苦却从未消失过。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在这个盛世之中依旧显得如此明显。

终于,征大人完成了对开封的调查,他带着自己所见所闻的资料,准备继续向其他城市前行。在离开之前,征大人特意拜访了几位当地的学者,与他们探讨了民生与政治改革的问题。这些学者多有才学,也对大清的未来充满了忧虑。他们深知,若是再不采取措施,贫富差距将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的稳定性将受到威胁。

征大人离开开封时,心中不禁更加沉重。开封,作为大清的心脏之一,其繁华与贫困并存的现象,正是整个国家问题的缩影。而他,也将在这趟旅程中继续深入了解,找出更为根本的解决之道。康熙帝的密旨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带来荣耀,而是赋予了他一个责任——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